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火炭母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火炭母草
發文日:109/11/17

火炭母草

學名:Polygonum chinense Linn.
         Persicaria chinensis
Nakai
科名:蓼科(Polygonaceae)蓼屬(Polygonum)

別名:清飯藤、冷飯藤、秤飯藤、倩飯藤(台灣)、烏炭子、赤地利、斑鳩飯、火炭星、火炭藤、火炭梅、火炭蓼、火炭只藥、白飯草、白飯藤、川七、土川七、信飯藤、雞糞藤、紅骨冷飯藤、蔓桃苔、Kamunan、Pappisu(泰雅)、Boozyo'kk、Zyaboro'kk(排灣)。

英文名稱:Rice Saartweed,Southern Smartweed,Chinese Knotweed

分布:生長在低至中海拔山區、溪谷、路旁及田野。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物,半攀援性,長約100-200公分。莖圓柱形,斜臥或附生呈蜿蜒狀,有分枝,表面平滑或有微毛,具縱棱,節稍膨大,嫩枝紫紅色。葉互生,卵狀長橢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5-10公分,寬3-5公分,先端尖銳,基部截形、心形或圓形,全緣或細鋸齒緣,葉面常有V字形斑塊,具葉柄,有翅。托葉鞘狀,膜質,抱莖。頭狀花序,呈圓錐狀或繖房狀,花軸被腺毛,無總苞,小苞片光滑。小花白色、淡紅色或紫色,花被5裂。雄蕊8枚;花柱3裂。瘦果3稜,未成熟時白色呈三角形,成熟時變黑色,為卵形,包裹在宿存的花被之內,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繁殖方法: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全草有小毒。

 

火炭母草在中國南部、韓國、日本、臺灣、泰國、緬甸、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及不丹等地均有分布,多生於山谷、溪邊、田園、路旁之濕潤地或丘陵地向陽坡處,在台灣的路旁常可見其蹤跡,從平地到海拔2500公尺的高山地區,一年四季均可見到,其白中略帶黃色的小花頗為小巧可愛,葉面常有倒V字形斑塊極易辨認,一般認為其葉面之倒V字形斑塊之清晰否,可能受其葉片pH值影響,藉此特徵可知火炭母草生長地之環境狀況。果實可直接採食,亦為鳥類食物來源。其嫩莖葉及成熟果實除了可直接食用,味酸帶甜,可作為野外救荒食物,或可煮食或炒食,火炭母草全株帶有酸味,但經川燙再大火快炒,便成一道佳餚,而黑色熟果若與米飯同煮,氣味清香甘甜,黑白相綴,非常特別,而原住民亦以食鹽浸泡醃製後再食用之。

 

【主治用法】

火炭母草始載於《圖經本草》,以全草入藥,於春秋兩季採收,清除雜質洗淨後曬乾或鮮用。中藥名為火炭母,味辛、苦,性涼,有毒,歸經:足厥陰肝經及手太陰肺經。中醫歸類為清熱藥,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活血舒筋、平肝明目等功效,主治痢疾、黃疸、泄瀉、癰腫濕瘡、虛弱頭昏、風熱咽疼、婦女白帶、小兒夏季熱、驚搐、跌打損傷等。葉片多作為台灣民間用藥,常用於發燒、扁桃腺炎及腹瀉等疾病之治療,亦可治跌打損傷及腰酸背痛等,搗汁外用或煎水洗。根治氣虛頭昏、耳鳴、耳聾、白帶、跌打損傷等症。

 

火炭母草以「秤飯藤頭」、「秤飯藤」等名稱在民間流傳,為台灣民間重要的轉骨方、跌打損傷之治療草藥,對於小兒發育不良、或到青春期之俗稱「轉骨」時期,以火炭母草的根部,即「秤飯藤頭」作為轉骨藥材,與雞肉或豬肉燉煮食用來促進其生長發育。

 

台灣市售火炭母草鮮品為火炭母草之地上部,但所謂「秤飯藤」、「秤飯藤頭」飲片,則多為蓼科植物金蕎麥Fagopyrum dibotrys (D. Don)Hara的乾燥根莖,但火炭母草與金蕎麥二者之功效與主治有差異,不宜混用,應加以導正。

 

【文獻記載】

《圖經本草》:「味酸、平、無毒,去皮膚風熱流注,骨節癰腫疼痛。不拘時採葉,搗爛於坩器中,以鹽酒炒敷腫痛處,經宿一易。」

《圖經本草》:「莖赤而柔,似細蓼,葉端尖,近梗方,夏有白花,秋實如菽,青黑色,味甘可食。」

《生草藥性備要》:「味酸,性寒。」

《生草藥性備要》:「炒蜜食能止痢症。敷瘡、敷跌打」、貼爛腳,拔毒、干水、斂口。」
《嶺南採藥錄》:「治小兒身熱驚搐,臌脹。」
《福建民間草藥》:「活血解毒,止痢,療帶。」
《四川中藥志》:「治頭暈目眩,氣虛耳聾。」
 

【應用舉例】

1.濕疹:鮮火炭母草25-50克,水煎服;另取鮮全草水煎洗。(福建中草藥)
2.濕熱黃疸:火炭母25克,雞骨草25克,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3.婦女帶下:鮮火炭母50克,白雞冠花三至五朵。酌加水煎成半碗,飯後服,日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主要成分】

含有β-穀固醇(β-sitosterol),山柰黃酮醇(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沒食子酸(gallic acid)、3-O-甲基並沒食子酸(3-O-methylellagic acid)、山柰酚-7-O-葡萄糖苷(kaempferol-7-O-glucoside)、山柰酚-3-O-葡萄糖醛酸甙(kaempferol-3-O-glucuronide)、丁香酸 (syringic acid)、芹菜素 (apigenin)、二甲基鞣花酸(3 3 - Di - 0- methylellag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異鼠李素(isorhamentin)、咖啡酸 (caffeic acid)、木犀草素 (luteolin)、沒食子酸甲酯(gallicin)、萹蓄苷(avicularin)等成分。現代藥理研究,其具有抗菌、抗真菌活性、抗氧化、抗B型肝炎病毒、保肝作用、抗發炎、抗腫瘤、止瀉、對胃粘膜損傷的胃保護作用、驅蟲等作用。

 

【生長習性與種植方式】

喜歡溫暖潮濕之環境,耐旱、耐蔭,對日照適應性廣,樹下遮蔭處生長良好,對土壤保育效果佳,在果園中植株生長形態平舖地表,纏繞性低,為臺灣坡地農園常見的雜草植物。以種子繁殖,全年均可萌芽。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 p182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1) 火炭母草p29台北南天書局

(3)中藥學堂-台灣市售秤飯藤及其混淆品金蕎麥介紹(上) https://www.taiwan-pharma.org.tw/weekly/2039/2039-5-2.htm

(4)中藥學堂-台灣市售秤飯藤及其混淆品金蕎麥介紹(下) https://www.taiwan-pharma.org.tw/weekly/2040/2040-5-2.htm

(5)https://taconet.pixnet.net/blog/post/36073967

(6) 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7)Xie, X.Q., P. Wu and L.D. Lin. 2007.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Polygonum chinensis Linn. J. Trop. Subtrop. Bot. 15(5): 450 - 454.

(8)Manasa, K.S., I.J. Kuppast, M.A. Kishan Kumar and K. Akshara. 2016. A Review on Polygonum chinensis. Res. J. Pharmacology & Pharmacodynamics. 8(4): 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