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餘甘子機能保健 / 餘甘子保健成分 / 苗栗區農業專訊-餘甘子機能成分及其保健功效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苗栗區農業專訊-餘甘子機能成分及其保健功效
發文日:109/10/20

前  言

餘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又稱為印度醋栗(Indian gooseberry),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在印度與西藏是一種高知名度的藥食兼用果樹(圖一),大約在唐朝傳至中國,在雲南、貴州地區則稱之為牛甘子、滇橄欖等,使用多以乾果入藥,目前主要產區在印度及中國。

餘甘子首記載於「南方草木狀」,原名菴摩勒,亦收錄於本草圖經,食用時初覺味苦,良久便甘,其性味甘、寒,無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也有收錄,但在我國衛生福利部公告之中華中藥典則未收錄,而是由衛福部食藥署將其列於可供食品原料之一覽表之「草木本類屬(1)」。

大約在500年前餘甘子引入廣東,最早取客家音譯為油柑,1664年引進臺灣,盛行於1950~1960年,因果實鮮食,初食時,味酸澀,食用後回味甘甜爽口,故名餘甘或餘甘子,而後因食品加工業盛行,油甘蜜餞漸為國人所淡忘,栽種的面積減少。由於近年來餘甘子保健功效科學驗證資料愈來愈多,餘甘子(油甘)重新受到重視,目前在臺灣栽培面積約100公頃,主要分布於苗栗及南投等地,栽培面積持續增加中。以下(附件)就國內外餘甘子研究進展作一概述。

保健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