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菇類 / 菇類的保健功效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菇類的保健功效
發文日:108/11/20

根據內政部108年9月11日最新發布的統計,「107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7歲,其中男性為77.5歲,女性為84.0歲,長期而言,國人的平均壽命均呈現上升的趨勢,而比較聯合國公布2015年全球的平均壽命,我國男性和女性比全球分別多了8.4歲及10.5歲」。不過因為國內生育率偏低,因此超過65歲老年人口比例從去年增加至14%,宣告台灣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在亞洲排名第三,僅次於日本和南韓,今年老年人口略增至14.05%,估計至2025年台灣老年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將步日本和德國的後塵,進入超高齡社會。意味著每5個人裡面就有1個老人,退休金如果不夠養老或是退休之後閒得發慌,延後退休或是二度就業如同電影中「高年級實習生」的場景將會到處可見!

許多學者提出要解決高齡社會的問題,應更積極讓老年人的生活更健康且可以得到滿足,因此提出了強健老化、健康老化、積極老化及成功老化等模型及理論。依據Rowe和Kahn(1997)定義成功老化三大元素:避免疾病、維持高度認知與身體功能及積極投入生活。第一項避免疾病就是所謂的預防醫學,中醫中的理論「上醫治未病」,透過飲食與運動盡量降低罹病的風險。飲食推薦的就是多蔬菜和水果,而菇類低脂肪、低熱量、不含膽固醇及麩質,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植化素,當然是首選的菜單之一。

第二項的維持高度認知,則是希望可以預防或是延緩失智症的發生,這是目前很夯的研究議題,令人興奮的是菇類也可以具有這樣功效。2019年3月有一則新聞報導新加坡的研究團隊研究,明確提出每週攝取兩份菇類食品 (約300克左右),可以降低50%罹患輕度認知障礙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簡稱MCI)的機率。這份研究是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Lei Feng等人(2019)花了6年的時間,訪問超過600名年齡60歲以上的老人,了解他們的菇類攝取習慣與健康狀況,最後統計做出的結論。有關菇類食品對於大腦有益的成分,推測可能是麥角硫因(ergothionine),它被證實是一種抗氧化劑且具有抗發炎的效果,對於神經細胞的損傷也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並且新加坡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發現,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體內麥角硫因含量特別低。麥角硫因是一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氨基酸,由食物中攝取後進入腸道,再由一種特殊的轉運蛋白質OCTN1轉送至身體其他部位;特別的是,麥角硫因不會快速被代謝掉或是排入尿液中,並且可聚集在人體特定的組織或是紅血球細胞內,因此,推測麥角硫因在生理上可能扮演著某種重要且關鍵的角色。Weigand-Heller等人(2012)將波特菇的粉末混入食物中,結果在吃完1小時之後,即可在血液中測到麥角硫因的含量明顯增加。

東海大學梁志宏老師的研究團隊,分析杏鮑菇子實體乾燥粉末每克含有1.3486 mg麥角硫因,並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告品麥角硫因成人每日容許攝取量10.5mg為依據,換算杏鮑菇乾燥粉末劑量餵食阿茲海默症老鼠 (將類澱粉蛋白Aß1-40直接注射腦部造成大腦退化的症狀),然後以水迷宮的方式測試老鼠的記憶能力,發現可以明顯改善老鼠記憶力及學習力衰退的情況,若以60公斤的人類體重換算,杏鮑菇粉末的每日食用建議量為乾重3.8克,如能吃到7.75克以上更佳(中華民國專利TWI646965B),再換算成鮮菇重量的話,則需要將劑量乘以10倍(因為鮮菇含水量為85-90%),也就是建議每天攝取38-77.5克的鮮菇,大約是一支B~A級的杏鮑菇(圖1)。不過杏鮑菇不同的切法會改變口感,建議可以縱切或橫切,然後像花枝一樣刻花刀,或是切滾刀塊(圖二),或是切絲,吃起來的咬勁截然不同。

圖一、碩大肥美的A級杏鮑菇

<圖一、碩大肥美的A級杏鮑菇>

圖二、杏鮑菇不同的切法決定口感,可以縱切或橫切,然後像切花枝一樣在上面刻花刀,或是切滾刀塊。

<圖二、杏鮑菇不同的切法決定口感,可以縱切或橫切,然後像切花枝一樣在上面刻花刀,或是切滾刀塊。>

除了麥角硫因之外,美國賓州大學教授Beelman等人(2019)提出菇類還含有其他三大關鍵成分有助於抗老化,分別是硒、維生素D2和穀胱甘肽(glutathione)。維生素D為必須營養元素,而其他三項(含麥角硫因)則是很重要的抗氧化劑,可以降低氧化壓力或是活性氧所造成的細胞傷害。人體在正常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活性氧與自由基,當攻擊身體內的蛋白質、酵素、醣類、脂質等分子時,就會造成細胞傷害。一般而論,生物體所產生的自由基和體內抗氧化系統會達成平衡,讓身體可以維持正常的功能。但隨著年齡增加,體內活性氧化物質會增多,抗氧化能力亦會逐漸衰退,自由基進而直接或間接破壞細胞的結構與功能,造成細胞的傷害或死亡,使體內之平衡狀態受到破壞,而傾向發生氧化反應,此種不平衡之狀態稱之氧化壓力。在許多疾病,包括老化、癌症及心血管等疾病之發展上,自由基扮演相當重要的關鍵角色。有學者認為阿茲海默症的形成是導因於腦部的氧化壓力過高,才會造成腦部ß-類澱粉蛋白斑塊堆積以及神經纖維糾結,因而使神經細胞死亡,讓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出現萎縮而失去該有的記憶功能。前面提到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會有沉澱的斑塊,在斑塊的周圍還會伴隨著發炎的情況。目前部分研究發現,如能降低對腦部細胞氧化壓力與抑制發炎反應,就可以降低ß-類澱粉蛋白質於海馬迴組織的累積量,減少其對腦部組織所造成的損傷,進而有效改善記憶學習的能力、減緩阿茲海默症。

除了上述4種機能性成分,菇類的多醣體、三萜類或是多酚化合物在延緩老化的功效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猴頭菇是其中一種具有改善認知功能的菇類。猴頭菇因其菇體的形狀像猴子的頭顱而得名,又名刺蝟菌,學名Hericium erinaceus,種名erinaceus的意思是刺蝟狀,描述的是子實體表面有如刺蝟形狀(圖3),外國人覺得它的外型如獅子的鬃毛,因此取名為lion's mane。野生猴頭菇多長在溫帶低海拔地區,或是熱帶、亞熱帶區域的高海拔森林中,主要寄生在闊葉木上。在分類學上屬於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傘菌綱(Agaricomycetes)、紅菇目(Russulales)、猴頭菇科(Hericioideae)。古代因為無法人工栽培,將猴頭菇視為珍貴中藥材,具有滋補健身、助消化和利五臟的功能,在著名的韓劇”大長今”中,還有特地從明朝引進珍貴的猴頭菇,提供給朝鮮生病的中宗皇帝進補情節呢!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猴頭菇可以治療消化道潰瘍、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還可以降血脂、血糖,更引人關注的是,具有神經保護及促使神經再生的功能,對於改善認知障礙或是預防阿茲海默症深具潛力。

圖三、以木屑太空包栽培猴頭菇

<圖三、以木屑太空包栽培猴頭菇,在通風良好的情況下可以明顯看到菇體表面有如佈滿白玉的毛狀物,如同齒狀的梳子般自然垂下。>

2008年,日本學者KawaGIShi和Zhang就以冷凍乾燥之猴頭菇加入湯中連續餵食失智症患者6個月(5克/天),七個受測者均明顯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功能獨立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score),而在2009年,Mori等人則以30位、年齡介於50-80歲,具輕微認知障礙的日本男性與女性進行試驗,經過初步的測試後將受試者隨機分成2組,每組15人,試驗組每天食用猴頭菇粉末所製成的錠劑 (250 mg,一天三次連續16週),對照組則是服用安慰劑,連續食用猴頭菇8、12及16週後的試驗組比起對照組,可以明顯增加認知功能的級數,但是停止攝取之後4週,試驗組的認知指數又會再度下降。Zhuang 等人(2009)以酒精萃取猴頭菇子實體酯溶性成分,並以轉基因老鼠證實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並已申請美國專利。另有國內生技公司利用噸級發酵槽生產猴頭菇菌絲體,並證實菌絲體所含的猴頭菇素(erinacine)可以改善誘導阿茲海默症的動物。

美國Spelman博士等人(2017)提出猴頭菇可以預防或治療阿茲海默症之可能作用機制: 1.增加大腦海馬迴中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的轉錄作用;2. 降低大腦中樞神經之類澱粉蛋白Aß負擔;3.減少大腦皮層及海馬迴中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斑塊沉積;4.增加血清和下丘腦中乙醯膽鹼酶和乙醯膽鹼轉移酶之濃度。

猴頭菇是中國四大名菜之一,有山珍猴頭、海味燕窩之稱,許多素食業者將乾燥的猴頭菇做成素牛排,或是加入麻油、何首烏做成藥膳,富含咬勁,相當受到消費者的喜愛。猴頭菇的栽培基質為木屑,可以用太空包或是塑膠瓶栽培。菌絲長滿消毒過的栽培基質之後就可以移入出菇室刺激出菇,溫度控制在22℃以下,相對溼度維持在85~95%,國內菇農多於冬季利用傳統菇舍栽培,環控菇舍雖可周年生產,不過通風需要良好才能讓菇體的菌絲長滿。猴頭菇一般不耐保存,在室溫下放置2-3小時後,容易產生苦味,這時如果檢測其三萜類的含量,明顯增加,但白色的菇體也容易變黃而使外觀不討喜。新鮮的菇體因為容易吸水,下鍋之後很快煮熟,但口感偏軟。如果烘乾之後再烹煮則口感較有韌度,但必須先反覆泡水才能將其苦味去除。消費者可以在冬天和春天買到新鮮的猴頭菇,如果沒有馬上要煮,可以放置在冷凍庫中保存以免變色。

多吃菇類可以增強免疫力,降低膽固醇和調節血糖,促進腸胃道消化功能,還有助於預防認知障礙,建議將菇類列入每週必食清單,享受快樂而健康的銀髮族生活。

參考文獻

  1.  Beelman, R. B., Kalaras, M. D., and Richie, J. P. Jr. 2019. Micronutrients and bioactive compounds in mushrooms: a recipe for healthy aging? Nutrition Today 54:16-22.
  2. Feng L, Cheah I. K.-M., Ng M. M.-X., Li J., Chan S. M., Lim S. L., Mahendran R., Kua E. H., and Halliwell B. 2019.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ushroom consumption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community-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68:197-203.
  3. Mori K., Inatomi S., Ouchi K., Azumi Y., and Tuchida T. 2009. Improving effects of the mushroom Yamabushitake (Hericium erinaceus) o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Phytotherapy Research 23:367-372.
  4. Rowe J. W., and Kahn R. L. 1997. Successful aging. Gerontologist 37: 433– 440.
  5. Spelman K., Sutherland E., and Bagade A. 2017. Neurological Activity of Lion’s Mane (Hericium erinaceus). Journal of Restorative Medicine 6:19-26.
  6. Kawagishi H. and Zhuang C. 2008. Compounds for dementia from Hericium erinaceum. Drugs of the Future 33: 149-155.
  7. Weigand-Heller A. J., Kris-Etherton P. M., Beelman R. B. 2012. The bioavailability of ergothioneine from mushrooms (Agaricus bisporus) and the acute effects on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biomarkers of inflammation. Preventive medicine 54:S75-S78.
  8. Zhang C., Kawagishi H., Zhang L., and Anzai H. 2009. Anti-dementia substance from Hericium erinaceus and method of extraction. Patent: US 2009027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