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銷資訊 / 達人經驗 / 達人經驗談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達人經驗談
發文日:108/11/27

達人尋找松露經驗

在歐洲、北美及東南亞三個主要野生塊菌之產區,其形成子實體的土必須是石灰質,pH 值需介於7-8之偏鹼性土壤。土壤深度在10-40 cm,年雨量在600-900 mm,且年均溫達15℃左右的地區最適其繁殖。其松露發現地通常會具有火燒圈和松露蠅的特殊指標。但臺灣的松露生育地旁並沒有這些指標,主要是以曾紀錄與松露共生的寄主樹種做為目標挖掘,如松科(Pinaceae)和殼斗科(Fagaceae)樹木。臺灣發現松露的生育地,發現過疑似野豬刨挖地被痕跡,或挖掘到松露的地被通常生長的植被都較淺根。而國內松露的生長環境pH值都沒有超過6,白松露黑松露都有發現,但石灰岩地形比較容易發現黑塊菌,目前最低在海拔400 m左右發現松露。挖掘方式通常在目標樹木的根圈範圍內土面以小耙子輕輕挖開約0–15 cm深泥土以尋找研究標的物,將找出的地下真菌子囊果(如松露)在原位加上比例物(耙子或筆等)拍照,記錄當下子實體的外觀、顏色、氣味等,避免隨時間樣本漸漸氧化變色或衰敗而改變原來之形態及氣味,再把子囊果以夾鏈袋封存,並標示採集的日期、地點及寄主的樹種。另外亦會拍照及記錄採到的子囊果的生育地環境狀況、地被植物情況、採挖點離樹幹之距離、土層深度及土壤質地等資訊,子囊果採集後盡快攜回進行形態與分子生物鑑定;而未處理的樣本儲存於4 ℃冷藏保存。

達人栽培經驗

松露為外生菌根所形成的子實體,若接種苗的菌根量少或接種苗生長不良,則會影響種植後子實體形成的效果,故接種後及種植後都需固定時間確認外生菌根發展。因野外松露產量下降,許多學者探討松露人工栽培可行性。西元1970年起,陸續開始建立松露種植園,並接種松露至各種小苗,其中以種植法國黑孢松露最為盛行1,臺灣在1987年由臺大退休教授胡弘道老師於青剛櫟樹林下發現臺灣松露,同年也進行臺灣松露接種試驗,於兩年後在和社林區種植已接種臺灣松露的青剛櫟苗,並於8年後在試驗地首次發現人工栽培的臺灣松露子實體,故可確定臺灣人工栽培松露的可行性2、3。本研究團隊近年不僅每年至各林區進行地下真菌調查,也以臺灣原生樹種進行接種試驗,同時也和農民合作,種植已接種之松露苗。
目前地下調查中於油杉、小西氏石櫟等樹種下發現松露,除了將發現的松露進行公開報告發表以外也會將發現的松露進行菌株培養,後續則分別以孢子與菌絲進行接種試驗。目前接種試驗分為孢子接種與菌絲接種,因許多研究顯示臺灣松露、印度松露、黑孢松露、夏松露、意大利白松露皆可形成菌根4、5、6、7、8,故孢子接種是以臺灣常見樹種-青剛櫟為主要接種植物,目前已成功將臺灣松露、印度松露、黑孢松露、攀枝花松露成功接種於青剛櫟,也嘗試將其他殼斗科樹種進行接種,探討除青剛櫟以外的殼斗科樹種與不同品種松露的寄主範圍為何;菌絲接種則是將松露進行菌種分離培養,目前有成功分離出攀枝花松露、印度松露、深脈松露的菌株,也成功將深脈松露菌株接種於二葉松與五葉松上9,其他菌株接種試驗則是還在進行中。

資料來源:

  1. 黃勁暉. 2017. 印度松露與福山植物園41種殼斗科樹木之共生關係.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臺北
  2. Hu, H.T., 1992. Tuber Formosanum sp. nov and Its Mycorrhizal Assaciations.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Forest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6:79-86
  3. Hu, H.T., Y. Wang., B.Y. Hu. 2005. Cultivation of Tuber formosanum on limed soil in Taiwa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Crop and Horticultural Science 33:363-366.
  4. 胡弘道、黃鏡諺. 2004. 印度塊菌及臺灣塊菌與青剛櫟形成菌根形態之比較. 中華林學季刊37(3):259-267.
  5. 林健銘. 2005. 青剛櫟接種塊菌對其生長之影響及龜紋硬皮馬勃對塊菌菌根之競爭力.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論文. 臺北.
  6. 胡寶元、劉啟福. 2008. 黑孢塊菌與青剛櫟形成外生菌根之多樣性. 臺大實驗林研究報告 22(1):55-60.
  7. 許桂蓮. 2007. 溫度對塊菌菌落生長之效應及夏塊菌之外生菌根合成.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臺北.
  8. 黃鏡諺. 2009. 臺灣兩種固有塊菌之親緣關係及溫度對青剛櫟接種塊菌在菌根形成與苗木生長之影響.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博士論文. 臺北.
  9. 張詠怡. 2019. 深脈塊菌之分離、培養及與臺灣松屬植物外生菌根合成.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碩士論文. 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