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原生野花 / 原生野花圖鑑 / 泥花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泥花草
發文日:108/11/05

泥花草

科別:母草科
學名:Bonnaya antipoda (L.) Druce
別名:畦上菜、鋸葉定經草
分布:低海拔濕地、水邊
花期:全年

植株型態:一年生草本,莖多分支。葉無柄,倒披針形至倒卵狀長橢圓形,先端銳尖,葉緣鋸齒狀,葉基漸窄。花單生腋生或頂生於具葉狀苞片的總狀花序,先端有2枚黃色不稔雄蕊,花冠淺紫色,花萼裂至近基部,裂片線狀披針形。果實為蒴果,細長圓柱形,種子細小且多。
與定經草很相像,但泥花草的葉片近葉柄處常有紫色的斑紋,又具明顯的鋸齒,故有鋸葉定經草之稱。

繁殖:種子、扦插。

特性:泥花草性喜溫暖、陽光充足且潮濕的環境,水田、溝渠附近的潮濕地面易找到泥花草的蹤跡,因此栽培時介質需時時注意是否濕潤。

生態:泥花草為孔雀蛺蝶幼蟲的食草之一(張, 2002)。泥花草具有2對雄蕊,其中一對外露於花冠筒外者不稔,稱為假雄蕊;成對的假雄蕊雖然無法產生花粉,卻形成一道訪花者的方向牌,引導訪花的昆蟲以適當的方位訪花,在昆蟲取蜜的同時,替泥花草成功傳粉,完成終身大事。

應用:民俗保健中,泥花草性甘、淡、涼,全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消腫調經,亦可治風濕目腫、腮腺炎、肺炎、腹瀉、月經不調等。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泥花草含有Beta-sitosterol和齊墩果酸,因此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曹, 2014)。

參考資料:
(1).莊溪老師認識植物http://kplant.biodiv.tw/%E6%B3%A5%E8%8A%B1%E8%8D%89/%E6%B3%A5%E8%8A%B1%E8%8D%89.htm
(2).徐玲明、蔣慕琰. 2009. 台灣草坪雜草圖鑑. 貓頭鷹出版社. 台北市. 台灣. p.204.
(3).張永仁. 2002. 野花圖鑑1 平地低海拔篇. 遠流出版社. 臺北市. 臺灣 p.367.
(4).曹與虹. 2014. 四川母草屬藥用植物研究. 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5).鐘明哲. 2011. 都會野花野草圖鑑. 晨星出版社. 台中市. 臺灣. p.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