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原生野花 / 原生野花圖鑑 / 馬蘭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馬蘭
發文日:107/09/07

馬蘭



科別:菊科
學名:Aster indicus L.
別名:馬蘭菊、田邊菊、雞兒腸、路邊菊、開脾草
分布:臺灣低海拔平地
花期:5-11月(春、秋季盛花期)

植株型態: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匍匐走莖,多分枝,莖斜升。單葉互生,幾無柄,倒闊披針形或長橢圓形,先端銳尖,基部漸狹,葉緣中上部具粗鋸齒,兩面光滑或被疏毛。頭狀花序,花頂生,總苞2-3輪,中央管狀花為黃色,外圍舌狀花為淺紫色,長圓狀線形或倒披針狀線形。果實為瘦果,倒卵狀方圓形,極扁,褐色,不具冠毛或被疏毛。

繁殖:馬蘭的繁殖方式可用播種、扦插、分株等方法。播種法是將種子直播於濕潤介質上,略微覆土即可。分株法只要挖取帶根的植株即可另行栽植。若採扦插繁殖,可採植株約5-10公分帶節的莖段,並將下方葉片摘除,插入介質中即可,約2-3週發根、萌芽,於台灣全年皆可繁殖,但又以春秋二季為最佳。

特性:馬蘭曾經是田埂上與馬路邊常見的野菊花,所以又名「田邊菊」。植株生性強健、性喜高溫濕潤環境、具耐旱性及耐濕性,亦有良好的耐陰性。栽培時期給予全日照的栽培環境較能持續開花,若光度不足植株會略微徒長且開花數較少。介質可以選用壤土或是排水性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每年花期過後可以強剪莖枝,促使植株莖葉更新。

生態:馬蘭為蜜源植物,吸引多種昆蟲及蝴蝶,花期長且花量多,是小灰蝶的食草。

應用:在民俗保健上馬蘭全草有解毒、解熱、去除淤血、之效用,亦可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或作為外敷使用。現代藥理學上研究顯示有植株的莖葉有抗發炎、抗病毒、抗氧化作用。另馬蘭具匍匐走莖,適合應用於農田棲地植被的營造。而植株花型雅緻,可開發為居家、庭園造景所用的低矮性植被或是小盆栽,作為景觀營造用途。

參考文獻:
(1). 張憲昌. 2007. 臺灣藥用植物圖鑑. 晨星出版社.
(2). 薛聰賢. 2003. 台灣原生景觀植物圖鑑(1). 台灣普綠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