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原生野花 / 原生野花圖鑑 / 夏枯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夏枯草
發文日:107/09/07

夏枯草


科別:唇形科
學名:Prunella vulgaris L. subsp. asiatica H. Hara
別名:棒槌草、大頭花
分布:臺灣北部中海拔山區至平地、路旁、草坪、林緣
花期:3-5月


植株型態: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四方形,叢生,基部匍匐,全株被白色細毛。葉對生,呈長橢圓狀至披針形,先端銳尖至鈍形,基部楔形,葉緣平滑,兩面被短毛。圓柱排列的小花,聚集成穗狀花序,頂生,花冠唇形筒狀,紫、藍紫或紅紫色。果實為小堅果,橢圓形,包藏於宿萼中,種子為長橢圓形,紅褐色。

繁殖:播種或扦插繁殖。將種子播種在穴盤上育苗,薄覆土即可。扦插則可取植株帶有節的莖段長約5-10公分,種植於育苗盤後約2-3週即可發根。

特性:夏枯草,春末夏初,會抽出紫色棒槌狀花序,夏季時紫色花序轉成黑褐色果穗,看似枯萎,其實植株並沒有完全枯萎,此植株因其特性而得名夏枯草,花後植株會休眠,待翌年春季萌發新芽。植株性喜溫暖高溫且日照充足的環境,須保持介質濕潤但不宜淹水,適應性強,栽培時期少見病蟲害,對介質的要求度不嚴,然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

應用:夏枯草植株經乾燥加工後可作為青草茶的原料。而黑褐色果穗則是民俗常用草藥,於夏季果穗呈現半枯狀時採收,曬乾後可用於清泄肝火、解渴、消腫止痛、降血壓。現代藥理學研究上顯示植體內的酚類化合物有抗氧化、抗菌、抗腫瘤作用(Feng et al., 2010)。另也可以開發成景觀植物盆栽,或用於居家庭園綠美化。

參考文獻:
(1). 張永仁. 2002. 野花圖鑑:臺灣400多種野花生態圖鑑(1)-平地低海拔篇. 遠流出版社.
(2). 張同吳、黃鵬、宣大平. 2012. 東部地區常見藥用植物圖鑑.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
(3). 張碧員、張蕙芬. 2004. 臺灣野花365天-春夏篇. 大樹文化出版社.
(4). 薛聰賢. 2003. 台灣原生景觀植物圖鑑(1). 台灣普綠出版社.
(5). Liang, F., X. Jia, M.M. Zhu, Y. Chen, and F. Shi. 2010.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total phenols of Prunella vulgaris L. in Vitro and in tumor-bearing mice. Molecu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