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紅龍果怎麼栽 / 植前停看聽 / 紅龍果栽植工法之一網室栽培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紅龍果栽植工法之一網室栽培
發文日:107/09/17
紅龍果栽植工法之一網室栽培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 劉碧鵑
臺南市品利農場 謝明樹
紅龍果為仙人掌科(Cactus)三角柱屬(Hylocereus spp.)多年生攀附性熱帶果樹。在台灣,紅龍果的栽培是新興果樹產業中發展較為成熟,也是可供其它引進果樹發展借鏡的果樹,在早期推廣階段歷經了品種不純正、品質不佳與栽培技術的不純熟,而有廢園棄植的情事,但在這近十年來優良品種的選育推廣與栽培技術的精進下,加上果實的營養價值受到肯定,使得消費群逐漸擴增,國內外市場接受度大增,致使栽培面積逐年攀升。近五年栽培面積由2000年的840公頃增加至2015年2,032公頃(依據農情報告資源網統計資料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短短5年栽培面積增加了131%,產量由2000年的20,914公噸增加至2015年的43,631公噸,增產了109%。
紅龍果花期一般自4月上旬開始直至10月中旬為止,平均每10-15日來一批花,產期長且分散。在栽培過程中,東方果實蠅、瓜實蠅、介殼蟲、椿象、金龜子、蝸牛等昆蟲常取食或吸食新梢或花苞所分泌的汁液,或是於果皮內產卵為害,造成產品價值減低,除此,於冬末初春期間也常有鳥類、松鼠等害物來咬食破壞。為預防上述紅龍果果實的被害,除利用性費洛蒙、黃色誘蟲粘板、含毒甲基丁香油誘殺、不孕性雄蟲的釋放、化學藥劑等綜合管理措施來防治外,在這些方法中如能將果實進行物理性防護─利用套袋或是網室栽培來隔絕害蟲的叮咬是最具成效的。
一、 紅龍果應用套袋的生產
為預防瓜實蠅為害花苞與東方果實蠅、鳥類為害果實,近九成的農友已採行紗網來隔絕防護,並且為進一步促使果皮的亮麗與均勻呈色,而使用不織布、牛皮紙與泰維克布等材質的套袋,隔絕部分光線來誘使果皮呈現均勻一致的顏色。在這些套袋材料中,都能對瓜實蠅與東方果實蠅有100%的防護,但在果皮呈色效果上、煤煙病的發生、鱗片的卷曲、使用成本、袋子耐用度、操作程序上、防鳥害效果等就具有差異性。綜合各產區農友目前的使用現況,紅龍果因對煤煙病較難有效控制,南部產區紅肉種均以套黑色紗網為主,中部產區也是以紗網為主,少部份則套牛皮紙袋。而白肉種因對直射光較為敏感,則需利用遮光度較高的不織布、牛皮紙等材質來提高果皮的亮度與呈色。
為提高果皮的呈色效果,白肉種的套袋常在摘花後(花後第5天)即開始進行,而紅肉種對呈色的要求較低,於果皮轉色之前(花後20日之前)完成套袋即可(轉色之前東方果實蠅為害較少)。果實採收時期的判定多藉由套袋上的標識如夾子顏色、套袋編號來做依據,常於轉色完成時先採收一粒果實試吃後,發現已達最佳賞味階段即陸續採收之,否則因套袋材質所具有遮光效應,因無法一一拆袋檢視果實的成熟度常造成誤判,而有作業不便與影響果實品質的問題,且增加人力動作上的成本。採收作業普遍有兩種做法,一是先於採收前一日將網袋或紙袋先行卸下(此舉亦有東方果實蠅產卵被害與鳥害的風險),翌日直接剪取果實或是採收當日一併將網袋+果實剪下,前述這兩種作業都必需面對袋子的後續作業進行處理,如使用漂白水清洗、殺菌、曝曬或陰乾、整平堆疊、保存等,且最終還需直接面對袋子廢棄物的清理問題。
另外,每年的冬末初春期間,因雜果或是禾穀收穫後的可食物量漸少,特別是在進行紅龍果燈照處理的園區常有鳥害、松鼠與獼猴危害果實的情事,這時利用紗網或是紙袋已無法隔絕大型害物的取食,因此乃有利用大型網室來隔絕大型蟲害的發想。
二、紅龍果的網室生產
紅龍果利用網室生產主要源起於紅龍果套袋人力不足的問題。現階段農村雇工不易與從農人口老化還是無法有效解決,紅龍果在講求少農藥或是健康管理的同時,套袋是減少使用或不用果實蠅用藥的唯一管理模式。套袋作業對紅龍果而言,相較其它的果樹更不方便實行。乃因紅龍果產期多達6-22批,若每批次均投入套袋人力與資材,是相當耗費人力資源的,並且紅龍果枝條帶有細刺,加上果實大,不帶果梗,鱗片長,套袋作業並不方便操作,每人每日8小時平均作業能量約只能施行900個果實(平均每袋分擔人工費用約1.2元),加上袋子本身的成本(依使用材質不同約為0.9~7元,但可回收使用多次),與附屬物夾子或橡皮圈(約0.01~0.5元,可回收再使用),最後再加上後續的除袋與整理袋子的成本(工資),每個果實採行套袋的防護成本估計約為3元/個,無形提高了整體生產成本,不利於市場競爭。
為克服東方果實蠅、鳥害、椿象、蝸牛等害物的為害,減少套袋作業各項問題,品利農場2009年創新開發11目螺旋織網。該螺旋織網係利用兩股螺旋纏繞織法,讓網目間更強軔有力,不易撕裂,且此網與平織網型接近,容易上架施工。同時利用螺旋織網的固定式施工法,可提高網室的高度,增加通風效果亦不影響網室安全,而達到抗強風的效果。利用該螺紋織網搭建防強風結構的網室,除有效隔絕了東方果實蠅與瓜實蠅的為害外,經過七年來田間實際應用棗與紅龍果的生產,經多次修正與設計,已成熟用於商業生產,整理新型螺旋織網室栽培的優點如下:
(一)優點:
1.新型11目螺旋織網目稀疏,遮光率為15-18%,較16目平織網透光率為高,同時網目稀疏,也較不易沾附灰塵,經使用七年過後亦不影響透光效果。
2.颱風期間因有網室設施保護,果實不易有風疤及擦傷痕,鱗片不易受傷,且同時具有避免強風折斷枝條的效果。
3.紅龍果鱗片不會因為網子(紙袋)的碰觸阻隔而卷曲,鱗片較套袋者平直,且不斷裂,賣相較佳。
4.網室內配合性費洛蒙、黃色粘板與誘引劑的設置,可有效控制斜紋夜蛾、東方果實蠅、椿象、金龜子、鳥的為害,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與動物的損害,降低了農藥生產成本,並減少工作人員施藥上的危害,保障消費者的健康。
5.網室稍具阻隔風害與雨害效果,特別是在冷鋒過境或是大雨過後,露天栽培的紅龍果枝條常見黃化與組織崩解現象,但在網室栽培者幾乎沒有這種現象發生。
6.夏季高溫強光下,網室阻絕了15-18%的光線與紫外線,較不會有枝條曬傷與果實日燒的問題發生,鱗片煤煙的情況也較少。
7.果實不需套袋,可確實依照果實的轉色程度與成熟度適時採收,且因不拆袋可加快採收速度,省時又省工,採收後即可進行分級包裝,又省去了後續的袋子整理程序,環保又省工。
8.雨季期間,蝸牛有移居避水的特性,紅龍果棚架下陰涼與其枝條密集的特性,更加助長大小蝸牛的棲息與猖獗。利用網室周邊所剩餘的網子,以沙包或鋼管壓平或留多餘網子在地上即可達到防堵蝸牛侵入繁殖的效果。
9.冬季低溫寒流侵襲期間北風強勁,網室內的植株受到網子保護,不會直接受寒,具有防寒的效果。
10.秋末時期鳥類的啃食問題,網室能直接阻絕鳥類的啄食,確保果實的收成。
11.暴雨期網室可分散雨水的衝力,避免雨水將病原孢子飛濺傳播為害,減少病原菌的擴散。
12.山區有猴群聚集之處,利用網室栽培是最具防堵猴害的方法,免除了果實被害危機。
13.利用網室內外區隔的特性,若能於網室內控制好病蟲草害的密度與蝸牛的入侵,即能輕易進行有機與無農藥的栽培法。
14.觀察燈照處理的催花表現,網室內外並沒有差異性,顯示網室內並沒有因為遮光率減少的關係影響到催花的表現。
(二)缺點:
1.增加網室設施資本支出:無論搭建11目或是16目網室,均為額外的成本支出,所需搭建資材詳如表1所列。其中11目防強風固定型網室設置成本更較16目平織網室為高。但11目螺旋織網其特殊的編織法除較耐用不易撕裂外,其施工法亦較為堅固,依目前使用超過6年的情況來看,估計使用壽命可達10年以上,而16目網室其網子平均壽命僅約3-5年,如此相較使用11目網是較為經濟持久的。
2.為確保果皮的光澤感與腊質,夏季高溫強光時節,於果實受光面,白肉種若不套牛皮紙袋果皮仍不夠亮麗(可於果實上方置放遮光紙片來克服)。
3.為確保網室結構的穩定性,颱風來襲前需多加費心巡視各網子的連結強度,避免可能發生的結構破壞。
三、紅龍果進行網室栽培應注意事項
對於網室內高溫不利於生產的障礙,品利農場調查了11目螺旋織網內外的溫度差異,顯示該種螺旋織網因網目較大,在搭設高度4米的環境下,於正中午溫度差約高3-5℃(如圖11),14時之後的溫度差漸減,與網外溫度漸無差異。至於紅肉種於夏季普遍有高溫障礙、著果率不佳的現象,在觀察了品利農場網室內所種植的‘大紅’種其著果情形,並沒有較露天栽培者為差,兩種栽培模式的著果率並沒有差異,且亦無人工授粉的必要。
網室因與室外環境隔離,只要在出入口的周邊做好防護即可隔絕東方果實蠅、椿象、金龜子、蝸牛與蛾類的產卵為害,並於網室內搭配黃色粘板、斜紋夜盜誘引器、果實蠅誘殺劑等生物防治資材,即能將病蟲害為害密度降至最低,甚至可以完全不用施用殺蟲劑、殺螺劑。而對於病害的控制上,網室亦可阻隔雨害與霜害,避免雨水將孢子飛濺為害。可於產季開始前施以波爾多液進行枝條的防護,並隨時剪除潰瘍病枝等綜合防治法,將炭疽、濕腐及潰瘍病有效控制後,即可減少果實的損傷與方便後續的病害管理作業。
網室內的紅龍果因不採用套袋栽培,盛夏時節於陽光直射面的部位其果皮常有不均勻呈色的現象,皮呈色較牛皮紙等套袋者為差。若為改善外觀的呈色問題,可於果皮上方置放紙片進行遮蔭,即可阻絕直射光的傷害來克服之。
另外套袋或是網室栽培果其糖度或是風味差異問題,目前發現並沒有明顯降低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