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紅龍果知識+ / 紅龍果在台灣 / 產業現況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產業現況
發文日:106/11/27

又名為火龍果、龍珠果、仙蜜果、芝麻果或半攀附性仙人掌紅龍果的仙人掌科(Cactaceace)果樹,已正式統一其名為「紅龍果」。紅龍果原產於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人工栽培遍及於中美洲、墨西哥、美國南部、泰國及越南等國家。仙人掌科作為果樹來栽培的包括三角柱屬(Hylocereus)及西施仙人柱屬(Selenicereus)這兩個屬,其中西施仙人柱屬的黃龍(yellow pitaya),在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等地有大面積的商業栽植,其它地區則多屬趣味栽培。目前臺灣商業栽培品系,以白肉(H. undatus)及紅肉品系(H. polyrhizus & H. costaricensis)為主。
紅龍果在臺灣的栽培歷史始於1645年,當時即有俗稱的〝蘩(蕃)花種〞於庭院栽植玩賞,因自花不親和性,自然結果率甚低,少有商業生產。1983年後陸續有人自越南及中南美洲引入可自花親和且果大、質優的白肉及紅肉品種之後,因枝條扦插繁殖容易,幼年性又短(最快種植約10個月即可產果),加上產量高達15,000公斤/公頃以上,產期長又分散,果實耐貯運且耐旱,病蟲害少,又幾乎可不噴農藥等良好生產管理上的特性,近年蔚為栽培熱潮。
目前紅龍果在臺灣的栽培面積,依據農業統計年報資料,2014年總栽培面積共1,676公頃,產地主要集中在臺灣的中南部。其中以利用前期作的葡萄、高接梨棚架加以改良來進行栽培的,如台中市后里區、外埔區、彰化縣二林鎮及南投縣集集鎮一帶較為集中,這些地區即佔全臺總面積45%,其中又以二林鎮生產面積超過300公頃最大。其餘全臺各地甚至包括金門及澎湖離島(七美)也都有種植。2014年總產量為38,965公噸。
除此之外每年亦有少量外銷,2010~2014年總外銷總量由176公斤逐年攀升為11,840、38,106、44,450及157,565公斤成長。外銷收購價格方面,2010~2014年每公斤出口單價分別為45、144、70、72及81.2元,因同時期國內市場售價甚高,外銷商的出口成本高,利潤相對被壓縮,以致大陸市場雖需求甚強,但價量方面無法配合。每年7~9月為國內紅龍果的盛產季,也是主要外銷時節;外銷市場的消費取向,除大陸為鮮食消費外,在日本則以做為沙拉用途為主。2014年出口國家當中,以出口至中國大陸量為最多(占85%),加拿大(10%)次之。
進口量方面,紅龍果在台灣冬季已有進行燈照調節產期的生產模式,但產量目前仍不敷需求,仍有馬來西亞進口的記錄,2010~2014年進口量分別為20,850、115,109、277,706、261,663、202,370公斤,進口價格2010~2014年分別為121、30.2、30.7、37.7、49.2元/公斤,顯示進口價格較國內市場交易價格為低,仍具有低價上的競爭優勢,台灣仍有面臨國外以低價策略來頃銷的威脅。
依據2014年農糧署農業生產統計年報資料,紅龍果每公頃生產成本約54萬餘元,平均每公斤生產成本為20元。就各項成本來看,其中以人工費(佔60.6%)為最高,肥料費(佔14.6%)次之,其中農藥費(3.6%)所佔比重並不高。
紅龍果皮色紅豔,室溫下可置放3-5日仍不失其美味,最適宜做為拜拜的貢品,未來應加強紅龍果相關加工產品的研發,提升紅龍果的產業價值去努力,紓解盛產期壓力與小果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