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紅龍果護理站 / 病害 / 紅龍果炭疽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紅龍果炭疽病
發文日:106/11/27
炭疽病為潛伏感染病害,普遍存在每一個紅龍果果園,為採果後之重要病害,全台每個果園平均出現炭疽病之發病率為七成,嚴重影響果實儲架壽命。
病原菌學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佔炭疽病發生比例之70%), C. truncatum (20%), C. boninense 及其他Colletotrichum spp. (約10%)
病徵:病原菌偶而感染莖部,主要為害成熟的果實。莖部少有發病,病兆為黑褐色或紅褐色凸起之小斑點(圖21)或再擴大為黃褐色腐爛病斑;不同種之炭疽病在果實上的病徵稍有差異(圖22,23,24),大致上自鱗片底部或果梗發病,初期出現凹陷褐色小斑點,病斑會繼續擴大,接著病斑中央出現黑褐色針狀產孢構造,在潮濕的環境下會產生粉紅色分生孢子堆,或子囊殼,擴及果實全部組織,造成嚴重之果腐(圖25)。
發生生態: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為主要感染源,藉風雨傳播。病菌平常存活於莖部病斑、枯死莖組織、或地面植株殘體上。在降雨、露水等適溫高濕環境下,病菌在殘體上形成分生孢子堆,長出大量的分生孢子,成為初次感染源,靠雨露傳播,侵染幼嫩與受傷的組織,但被感染的組織不會立即發病,要等到果實成熟採收後才會出現病徵,稱為潛伏感染。病原菌可感染任何發育期的果實,只是果實未成熟時不會出現病斑:病原菌分生孢子附在表皮組織上後,當有水膜的情況下,於適溫下4小時即可發芽並形成附著器,24–72小時以侵入釘穿透表皮,但即靜止不作進一步發育,直至果實成熟後才開始生長形成病斑。炭疽病菌之寄主範圍甚為廣泛,可以為害多種果樹與其他作物,包括檬果、木瓜、酪梨、草莓等,因此病原菌的初次感染源亦可能來自其他鄰近作物。
防治方法:
1.田間衛生:清除罹病之枝條及果實,並予以燒毀,以降低果園中病原菌之密度;修剪雜草,去除可能之替代寄主。
2.適當施肥與整枝修剪,使通風良好、日照充足,增強果樹抵抗力。勿施用不當藥劑與植物生長素,降低植物抵抗力。
3.藥劑防治:目前植保手冊推薦之防治藥劑如下,可選擇幾種藥劑輪流使用。包括:325g/L亞托待克利水懸劑3,000倍、70%甲基多保淨可濕性粉劑1,000倍、23.6%百克敏乳劑3,000倍、40%克熱淨(烷苯磺酸鹽)可濕性粉劑1,500倍、25.9%得克利水基乳劑1,500倍、80%免得爛水分散性粒劑500倍、50%三氟敏水分散性粒劑4,000倍、62.5%賽普護汰寧水分散性粒劑2,000倍、23%亞托敏水懸劑2,000倍。此外,可於無果期,整枝修剪後,全株噴布4-4式波爾多液1–2次,降低果園中病原菌之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