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紅龍果護理站 / 病害 / 紅龍果濕腐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紅龍果濕腐病
發文日:106/11/27
本病害發生在開花期、幼果期、採果期及儲藏期,是紅龍果第二嚴重之病害。雨季時,常由果梗侵入採收時的果實,並造成果實於2–3天內完全腐敗,為採收後最嚴重的病害之一。
病原菌學名:Gilbertella persicaria
病徵:花器受感染時,花苞或花瓣產生水浸狀潰爛(圖9);為害幼果時,病菌先由柱頭或花瓣尾端入侵,再擴展至果實,造成果皮與果肉褐化腐爛.(圖10),或影響果心部位之發育,造成果實外觀轉色異常,內部出現黑心病徵(圖11)。病菌為害成熟果實時,主要由果梗傷口入侵,也可由表皮傷口或鱗片傷口侵入。初期出現深色水浸狀病斑,並於2–3天後擴大佈滿果實,病斑邊緣與未罹病組織之交界明顯,果表及果肉完全軟腐,用手輕觸,腐敗果皮立即脫落(圖12)。在潮濕的環境下,罹病組織上會產生黑色長柄孢囊(圖13)。
發生生態:病原菌主要以孢囊孢子為主要感染源,藉風雨傳播。病菌孢子存在空氣、土壤表面與花瓣上(圖14),或是殘存於棄置田間的病花或病果(圖15)。幼嫩組織若有傷口產生(風傷或昆蟲咬傷),或與枝條太貼合而積水(或濕度過高)時,容易被病菌入侵感染而腐爛。在高濕環境下,罹病組織表面於短時間內即產生大量黑色粉狀物,即為孢囊孢子,成為田間二次感染源。採果時,病菌容易經由果梗傷口入侵,尤其在雨季採收,發病特別嚴重。果實在常溫運送過程中,若有果實發病亦會傳播至其他果實。
防治方法:
1.田間衛生:清除罹病之花器與果實,並予以燒毀或掩埋。降雨季節,並應將果園內的謝花與落果一併清除,以降低果園中病原菌之潛伏場所與密度。
2.勿在露水未乾或降雨時採果,以降低病菌侵入機會。此外,採果實時,勿直接將果梗剪斷,應將果梗連同莖部組織一併剪下,以延長果實儲架壽命。
3.藥劑防治:目前植保手冊上無推薦藥劑,雨季前後可參考使用推薦於紅龍果炭疽病之防治用藥「賽普護汰寧」、「得克利」、「免得爛」與「百克敏」等;或是於產季前,全園施用「2-2」或「4-4」式波爾多液,降低田間病菌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