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住民族農產業主題館
  • 登入

      會員登入

      驗證碼
      登入會員
    • 加入會員|忘記密碼
  • 訂閱主題館
  • 主題列表
  • 導覽
  • 入口網

閱讀記錄

  • 原鄉焦點
    • 最新消息
    • 活動訊息
  • 認識原民作物
    • 禾穀類
    • 豆菽類
    • 根莖類
    • 野菜類
    • 油料作物
    • 香辛料作物
    • 纖維料作物
  • 原民作物保種
    • 保種的意義
    • 保種的現況
    • 保種的方式
  • 原民作物栽培管理
    • 雜草防治策略
  • 原味市集
    • 花蓮地區
  • 原野廚房
    • 禾穀類料理
    • 豆菽類料理
    • 野菜類料理
    • 香辛類料理
    • 纖維類料理
  • 分享及互動區
    • 原來如此Q&A
:::

首頁 / 認識原民作物 / 野菜類 / 木鱉子

我要收藏
推薦詞彙
友善列印
我要發問
系統問題
調整字級:
     

木鱉子

日期: 2016-12-08

木鱉子木鱉子
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英名:Gac, Sweet Gourd, Chinese Bitter Cucumber, Spiny Bitter Gourd.
別名:木虌子、臭屎瓜、木蟹、狗屎瓜、天草、漏苓子、土木鱉、木別子、木鱉瓜、藤桐、sukuy(阿美族語)、Hamunly(卑南族語)、Zyazyai(排灣族語)
分類地位:葫蘆科(Cucurbitaceae)苦瓜屬(Momordica)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東南亞、臺灣及澳洲東北部等地區。
栽培歷史及來源:木鱉子為台灣、中國南部、東南亞等地原生種植物。在台灣主要分佈於全島平地及低海拔森林。木鱉子的種子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外觀似鱉甲,又像用木頭製成,因而得木鱉子之名。
栽培地區:木鱉子多為野生,也有栽培,目前在長濱、成功鎮有農友零星種植。花東地區的原住民族常於自家庭院種植,採收青果食用。
生育特性:木鱉果為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植株生長速度快,抗病耐蟲,但不耐低溫及強風,每年入冬後,地上部會逐漸枯萎進入休眠狀態,翌年春天氣溫回暖後植株才重新生長。木鱉子於每年5-6月開花結實,9-11月果實成熟。植株適合富含有機質之壤土至砂質壤土生長,土壤過於黏重或排水不良地區則不適合栽種。
利用:木鱉子的嫩莖葉及未熟的綠色果實均可當蔬菜煮食或炒食,原住民常將青果拿來煮湯或炒食,而略甘苦的嫩葉則會搭配煮蝸牛;木鱉子成熟果實的假種皮
也可食用,惟成熟果實的種子有毒且有惡臭,不能食用。另外,根部富含皂苷成份具有清潔身體及衣服之效果。

相關照片

木鱉子-粗放栽培

木鱉子-粗放栽培

木鱉子-水平棚架栽培

木鱉子-水平棚架栽培

木鱉子-花蔓

木鱉子-花蔓

木鱉子-花

木鱉子-花

木鱉子-未熟青果

木鱉子-未熟青果

木鱉子-成熟果

木鱉子-成熟果


本篇文章評價: (16人評價)
more...
回到頁面最上方

本網站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