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苦瓜
日期: 2016-12-08

學名:Momordica charantia L. var. abbreviata Ser.
英名:wild bitter gourd
別名:野苦瓜、短果苦瓜、假苦瓜、小苦瓜、anengelay (馬蘭阿美族語)、kakitan(海岸阿美族語)、lau'lau'san(卑南族語)。
分類地位:葫蘆科(Cucurbitaceae)苦瓜屬(Momordica)
原產地:亞洲熱帶地區。
栽培歷史及來源:山苦瓜原生於低海拔山區,後由原住民移種於庭院,並讓其攀繞圍籬。
生育特性:山苦瓜為一年生蔓性攀緣草本植物,分枝繁茂,藤蔓具有捲鬚和毛茸,可攀緣,全株具有特殊氣味,比一般苦瓜矮小。山苦瓜生性強健少病蟲害,喜溫暖,耐熱性強,不耐寒,低溫時生長衰弱。屬短日照植物,但對光照長短的要求不嚴格,喜光不耐陰。根不喜濕但不耐濕,忌積水。
栽培地區:野生山苦瓜常見於中、低海拔山區、野地、路旁、荒廢地等,近年來花蓮農改場研發具保健效果之山苦瓜1號至5號品種。山苦瓜的盛產期為5-10月,南部地區全年皆可生產,中部以北地區以春夏秋季生產為主。
利用:山苦瓜經常川燙後再拌些調味料即可食用,阿美族常將山苦瓜下水煮,然後將煮好的湯水冰涼飲用,此法在夏季裡是解渴又退火的良方。阿美族亦經常摘取苦瓜葉煮食。
相關照片
本網站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