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原民作物 / 禾穀類 / 小米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小米
發文日:105/12/08

小米

小米

  • 學名:Setaria italica (L.) Beauv.
  • 英名:Foxtail millet
  • 別名:狐尾粟、谷子、粟、粱、稷、Pao(魯凱族語)、Tonu(泰雅族語)、Bako或Vagu(排灣族語)、Tatasin(賽夏族語)、Marooku(布農族語)、Tosu(鄒族語)、Namuro(阿美族語)、Dawa(卑南族語)、Karai(達悟族語)
  • 分類地位:禾本科(Poaceae)粟屬(狗尾草屬)(Setaria)
  • 原產地:小米原產於中國北方黃河流域,台灣的原生種又稱為華南種,生長於山區。
  • 栽培歷史及來源:小米由青狐尾草(染色體數2n=18)所演化而來,彼此間容易雜交。小米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被種植,小米在原住民部落的栽培歷史悠久,為早期的主要糧食作物。
  • 生育特性:小米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具有耐旱、耐瘠、抗病蟲害、耐貯藏、生育期短的特性。小米的開花期為5-10月。
  • 栽培地區:小米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臺灣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山地都可栽培小米,台灣的小米主要栽種於山地部落,以花蓮、台東、高雄及屏東等地區栽培最多。
  • 利用:小米是原住民重要的糧食作物,可供作煮飯、煮粥、釀酒、糕餅、點心等,其莖、稈、穀可當餵養家畜的飼料。除此之外,小米被原住民視為最神聖的作物,在宗教上具有獨特的重要性,所有的農耕儀式都與小米有關,尤其小米酒是慶典中不可缺少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