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有毒海洋生物簡介 / 常見的海洋生物毒素 / 熱帶性海魚毒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熱帶性海魚毒
發文日:104/12/10
熱帶性海魚毒為攝食熱帶或亞熱帶珊瑚礁魚類引起之毒,其所引起的中毒症狀,與河魨毒和麻痺性貝毒的症狀不同,致死率也較低。
常發生熱帶性海魚中毒的珊瑚礁魚種約有數百種,其分布海域界於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以太平洋、西印度洋、加勒比海等海域為主。而臺灣的漁業作業範圍大都在這些海域,因此易發生熱帶性海魚毒中毒。
熱帶性海魚毒又稱為雪卡毒素,來源目前已證實是有毒渦鞭毛藻甘畢爾毒藻。這種有毒的渦鞭毛藻主要寄生在紅藻、褐藻、綠藻等大型藻類上,並且附著於珊瑚礁岩的表面,當草食性魚類攝食到這些有毒藻類後,毒素便開始在魚體中累積,使魚類遭到毒化。最後再經由食物鏈讓人類吃了這些有毒魚類,導致中毒的現象。由於毒素會透過食物鏈的積聚,因此魚體愈大,所含的毒素愈高。毒素可累積於魚體全身,但以肝臟及內臟的含量較高,這些毒素即使經過高溫加熱烹煮也不會被破壞。臺灣可能含有熱帶性海魚毒的珊瑚礁魚種達29種以上,常見的有笛鯛、鱠魚、鯙鰻(錢鰻)、臭肚魚(象魚)、紅格魚、鸚哥魚及石斑魚等。
熱帶性海魚毒的毒成分相當複雜,包括脂溶性的雪卡毒、甘畢爾藻毒、鸚哥魚毒、水溶性的刺尾魚毒、菟葵毒和雪卡胜肽毒,其中又以雪卡毒、甘畢爾藻毒、鸚哥魚毒、刺尾魚毒及菟葵毒5種熱帶性海魚毒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最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