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薏苡小百科 / 薏苡產業概況 / 薏苡產業概況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薏苡產業概況
發文日:104/10/08
       薏苡籽實脫殼後即俗稱之薏仁,傳統上主要作中藥配方或用於「四神湯」之滋補食材,年需求量在500公噸以下。民國73年起,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為配合政府推動水田轉作政策,著手進行薏苡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改進的工作,推廣薏苡作為水田轉作的替代作物,栽培面積逐漸增加。
  往後因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逐漸重視養生健康觀念,薏仁因自古即為東亞地區中國、日本及韓國等國家重要的養生食藥材,進口量及國內需求量逐漸攀升。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幾年臺灣進口自泰國等地之「粗碾去殼薏仁及其細粒」,不僅需求量增加,連帶進口價格也逐漸提高。以進口量來看,民國92年進口量為852噸,100年起進口量來到2,755噸,103年更突破4000噸。而進口價格由92年每公斤19.45元,來到103年每公斤28.71元。
  目前國內食品業者因成本考量,多使用進口薏仁進行加工。而國產薏仁生產以地區農會契作生產為主,臺中大雅、彰化二林、南投草屯、嘉義朴子等地為主要產區。契作農戶栽培收穫後,交由契作業者進行薏苡籽實大小分級及脫殼。往年國內薏苡栽培面積,約100公頃左右。自102年起農委會將薏苡、大豆、硬質玉米等作物列入進口替代作物,提高其生產獎勵,103年栽培面積達150公頃,仍在逐漸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