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薏苡典故 / 本草綱目的記載 / 本草綱目的記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本草綱目的記載
發文日:104/10/08
       根據神農本草經谷部記載,薏仁別名解蠡,味甘,微寒,主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痺,下氣。久服,輕身益氣。因此薏苡在古代即具有療效之穀類作物,中醫藥方常用薏苡來治療水腫、腳氣、神經痛,除藥用外,同時也有健脾、益胃、補肺、利腸及行水等保健作用。台灣小吃四神湯中,原以芡實、蓮子、淮山(山藥)、茯苓等四種藥材做為燉豬肚的藥方,後來以薏仁取代四神作為材料,減少藥味,但仍是營養豐富、健康養生的食品。但需注意的是,妊娠懷孕的婦女不能食用。   另外薏苡在本草綱目中除了薏苡仁可作藥用外,薏苡的根及莖葉也可入藥。薏苡根味甘,微寒,無毒,主治下三蟲(本經),煮汁糜食甚香,去蛔蟲,大效(陶弘景),搗汁和酒服,治黃疸。薏苡的葉主治作飲氣香,益中空膈。暑月煎飲,暖胃益氣血。初生小兒浴之,無病。
本草綱目除記載薏苡各部位的功效外,也記錄了與薏苡有關的食品藥方及其功效。 薏苡仁飯
治冷氣,用薏苡仁舂熟,炊為飯食。 薏苡仁粥
除濕熱,利腸胃。 薏苡仁酒
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用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