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麥簡介 / 臺灣小麥品種 / 台灣小麥品種沿革及新品種選育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台灣小麥品種沿革及新品種選育
發文日:103/12/17
台灣小麥品種沿革及新品種選育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為溫帶禾本科作物,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作物之一,亦是人類重要糧食作物之一,目前世界上主要生產國有中國、美國、印度及俄羅斯等,其主要用途為碾製成麵粉,供作麵包、饅頭、麵條、通心粉、糕餅及各種麵類食品之原料,此外,亦可供釀酒、製醬油及酒麴等原料。
臺灣小麥育種歷史較短,原始栽培種為來自大陸華南之在來赤小麥。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於民國23年推廣由日本引進之琦玉27號早熟品種,於28年至34年間進行雜交育種工作,育成臺中1號至32號(缺27號)等31個品種命名推廣;臺灣光復後,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繼續小麥品種改良,育成抗銹病、豐產之臺中33號,抗銹病及白粉病之臺中選1號及臺中選2號。其中臺中選2號係於67年從CIMMYT引進之Au-Maya74"S"品系,藉由純系分離,於71年選育出,72年命名通過,隔年開始繁殖推廣,迄今全臺種植之小麥皆為此品種。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為選育適應臺灣目前氣候之小麥新品種,本研究自CIMMTY引入如麵粉用、耐熱、耐銹病、耐淹水及杜蘭麥等具有不同特性之小麥材料共807個,針對臺灣特殊栽培氣候,於100年11月開始進行選拔試驗,並以純系選種法進行品種選育,試驗同時調查抽穗日數、株高、分蘗數、葉銹病(leaf rust)、莖銹病(stem rust)、黃銹病(stripe rust)、農藝性狀、葉斑病(septoria)及千粒重等性狀及病害發生情形,並配合後續產量性狀及品質分析,選拔適應臺灣氣候之小麥新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