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蝦蟹同盟 / 蟹蟹光臨 / 貝殼裡的精靈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貝殼裡的精靈
發文日:103/11/05

貝殼裡的精靈

       寄居蟹的英文名稱是Hermit crabs,「hermit」就是「隱士」,意思是說寄居蟹像個隱居的蟹類,時常躲藏在貝殼裡面,提供寄居蟹棲身之所。寄居蟹並非蟹的同類,寄居蟹屬於動物界 (Animalia)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甲殼上綱(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抱卵亞目(Pleocyemata)、異尾類下目(Anomala)、異尾類 (Anomurans)。常見的寄居蟹可分為三大類:陸寄居蟹科 (Family Coenobitidae)、活額寄居蟹科 (Family Diogenidae)和寄居蟹科 (Family Paguridae)。 

       全世界大約有 86 屬 1100 多種的寄居蟹,至目前為止依據各記錄,台灣已記錄的數量有139種,包含陸寄居蟹海棲寄居蟹。其中椰子蟹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名為瀕臨絕種的無脊椎動物,農委會也在 1996 年公佈為保育類野生動物。

寄居蟹的居住環境

  • 海棲的寄居蟹則會在海洋裏或海灘礁岩淺水裏發現,陸寄居蟹在海灘沿岸等內陸地帶發現。

海棲寄居蟹

  • 牠們的棲息地生態可簡單分成沙泥底、沙泥底質、沙泥灘潮間帶、河口或半鹹水區域、珊瑚礁潮間帶、深海沙泥底、淺海熱泉附近等七大類。

陸寄居蟹

  • 牠們的棲息地生態主要在濕地、樹林、紅樹林地區、岩礁海岸、海岸附近的叢林、岩石間或樹林下的洞穴間。
  • 寄居蟹所背負的殼是底棲生物良好的硬基質,其上有非常多的生物與之共生,例如海葵、藤壺等。寄居蟹屬於夜行性動物, 太陽下山之後,牠們便會自藏身處跑出來活動、覓食。
  • 寄居蟹是雜食性的動物,被稱為海邊的清道夫,擔任著底棲碎食者的重要角色,攝食沈於底層的物質,吃的食物種類很多,包括沿海甚至內陸的腐壞動植物及魚類。對整個大自然海洋生態之維護,具有相當大的貢獻和幫助。
  • 其實寄居蟹隨著體型的成長變化,終生必須不斷的換殼尋找適合的貝殼來寄居,不同種類的寄居蟹,會選擇不同的螺貝類來居住。

貝殼對寄居蟹的好處:

  1. 能躲避被捕食者吃掉。
  2. 爬行時能保護柔軟的腹部。
  3. 保護身體使它得以成長。
  4. 保護雌蟹的卵團。
  5. 避免受溫度變化、保持身體水分、鹽度變化的影響。

       寄居蟹為節肢動物,牠們的甲殼堅硬,雖能保護身體,但也限制了成長。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會進行脫殼,把舊的外殼脫去,身體也隨之長大,稱之為蛻殼。當寄居蟹體型成長變大時,原有的舊殼會太小已不敷使用,因此必須尋找較大適合自己居住的空殼。而空殼的來源必須依靠螺貝類自然死亡或被掠食者所攝食遺留下的空殼,或是靠種內或種間的換殼過程來獲得適當的殼。

       寄居蟹在海岸與海洋的生態系統中,擔任重要角色,牠們對海岸生態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人類卻不斷破壞海岸的生態環境,使其棲息地日益縮減,甚至濫拾貝殼、直接捕捉牠們,使其族群受到極大危機。

       在墾丁海邊可以見到有些寄居蟹身上的殼,居然是被丟棄的寶特瓶蓋或是酒瓶的瓶蓋,令人匪夷所思。近年來,在海岸區大興土木建築海濱遊樂區、度假中心,破壞寄居蟹的棲息地。而海邊玩樂的人們只因一時性起,撿拾貝殼當作樂趣,卻讓寄居蟹無殼可住,污染加上人為破壞,所以寄居蟹只能被迫住在瓶罐裡,海洋生態已經被嚴重破壞。

人們不經意的小動作,會影響生物的未來。在此呼籲!

  1. 海邊嬉戲玩樂時請盡量以不干擾破壞棲地。
  2. 不購買、飼養或捕食寄居蟹。
  3. 不撿拾和帶走螺貝類。
  4. 不亂丟垃圾。
  5. 開發興建海岸區前謹慎做好環境評估。

沙灘的貝殼被人們撿光了,沒有殼的牠們,只有死路一條。慎思台灣海邊的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