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水族大名榜 / 寫真實境秀 / 鳴門奧螻蛄蝦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鳴門奧螻蛄蝦
發文日:103/11/08

鳴門奧螻蛄蝦

鳴門奧螻蛄蝦 Austinogebia narutensis (Sakai, 1982)螻蛄蝦科Upogebiidae

       形態上介乎螯蝦和陸寄居蟹之間,螯足左右對等,雄蝦螯足稍大於雌蝦,第2到5對步足呈爪狀。甲殼軟薄,腹部瘦小扁平且側板呈退化狀,只狹窄的與頭胸甲相連。

       棲息範圍從潮間帶到較深的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穴居在泥砂質的洞穴中,與美食奧螻蛄蝦所挖的洞穴相比較,本種螻蛄蝦(A. edulis)所挖的洞穴較為寬且淺的U形狀,深度約20公分。以捕食二枚貝類幼苗為食。其挖洞穴居的習性對於底質中的養分、有機及無機物的分布和循環有重要的影響,如同蚯蚓對陸地上的土壤中的物理及化學性質一樣重要。

       鳴門奧螻蛄蝦俗稱「蝦猴」,台灣目前的奧螻蛄蝦屬共記錄三種,分別是美食奧螻蛄蝦 (Austinogebia edulis)、鳴門奧螻蛄蝦 (A. narutensis) 以及伍氏奧螻蛄蝦 (A. wuhsienweni)。蝦猴在釣客口中被譽為「萬能餌料」,珊瑚礁魚類皆偏好索餌攝食,鳴門奧螻蛄蝦為狹溫、狹鹽的海洋生物,在高溫及低鹽度的環境下不易活存,最適溫度為20-27℃,最適鹽度為30-35 psu,主要棲息於潮間帶與亞潮帶之間的緩流區沙泥底中,棲息洞穴內部縱剖面呈現U及Y之形態,兩端出口有高低落差且與海水流動方向平行,有利於水流通過,其挖洞穴居行為,對於海岸底質中的有機及無機物之循環,氧氣交換等生態功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該物種之性別特徵明顯,雄性個體第一對鉗狀步足較寬且長,雌性個體則較細短,而尾扇部分雄性個體也比較大,故據此可輕易辨識雌雄個體。繁殖季節在每年11月至翌年2月間,均可發現雌蝦抱卵之行為。受精卵呈團狀之葡萄串形態,黏附於雌蝦之第1-4對腹肢剛毛上,雌蝦經常會利用腹肢的運動,擾動水流以提供受精卵氧氣,並且運用適量水流防止有害物質之殘留,有效避免受精卵之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