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藻安的世界 / 海藻是什麼 / 何謂海藻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何謂海藻
發文日:102/11/25

何謂海藻

        臺灣海藻的研究,始自1866年德國人Georg von Martens,爾後日本人陸續發表對臺灣海藻資源之調查研究。目前國內學者也正陸續研究發表一些成果。資料顯示台灣因黑潮流經台灣南部,而北部海岸則受大陸冷流影響,故台灣南、北部的藻相極為豐富也有所差異,南部海藻種類大多為熱帶性海藻,北部則以溫、冷帶性海藻為主。

       「海藻」是指生長在海洋中的藻類,是一群能行光合作用且構造非常簡單的生命體。生長在潮間帶或岩礁上、具有假根、行固著生長的多細胞藻類,構造形態多樣,肉眼可見的大型海藻。包括綠藻、褐藻及紅藻、藍藻四大類。不同藻類之間,形態、大小、藻體色彩呈現出差異。形成絲狀、管狀、膜狀、網狀、囊狀,隨著分佈區域有所不同。隨著形態變化,藻類的內部組織具簡單之分工能力,而無真正的根、莖、葉。

主要特徵有:

1.沒有維管束組織,故無真正的根、莖、葉器官之分化。
2.不開花結果。
3.不產生種子。
4.生殖構造不受特化的組織保護,所有藻類常由單一細胞產生配子或孢子。
5.無胚胎的形成。
6.細胞內皆具有葉綠素a。
(資料來源:徐振豐老師)

       海藻可分為藍藻植物門(Cyanophyta)、綠藻植物門(Chlorophyta)、褐藻植物門(Phaeophyta)及紅藻植物門(Rhodophyta),其主要特徵與區別:

綠藻植物門

       綠藻多分佈在日光可及之潮間帶,形態變化萬千,其形態、數目位置是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而藻體外觀構造依細胞分裂方式而異。綠藻生殖方式可分為無性生殖(各種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同型及異型配子結合)。大型海藻多有明顯世代交替,孢子體和配子體皆可獨立生長。聯合國糧食組織(FAO)1976發表的調查報告,全世界應用做食品、飼料和肥料的海藻當中,其中綠藻就佔了大部分。綠藻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消腫利水等功效。富含有藻膠、蛋白質、氨基酸、澱粉、糖類、丙烯酸、脂肪酸、維生素和多種無機鹽或微量元素。

褐藻植物門

       褐藻沒有單細胞,為多細胞植物,有類似根、莖、葉的分化,體型普遍較為巨大。可以食用,且可提煉洋菜及褐藻膠,工業用途非常廣泛,與紅藻一樣,是海藻中較有經濟價值。大量繁殖時能形成海藻森林,吸引海洋生物匯集,帶來豐富的海洋資源。褐藻大多分佈在較冷水域,臺灣四周海域每逢三、四月時,大量馬尾藻叢生,形成一大片「馬尾藻海」。

紅藻植物門

       多為多細胞藻體,絲狀體為單列或多列細胞,藻絲組成的藻體分單軸型和多軸型。色素體含葉綠素a、d、葉黃素及胡蘿蔔素外,還含有藻膽素(藻紅素及藻藍素),故藻體多呈現暗紅、玫瑰紅、紫紅等顏色。由於藻紅素比葉綠素有效吸收的藍、綠光,故紅藻可比其他藻類生長在較深的海域,有時在水深二百公尺處仍可找到其蹤跡。其分佈在各緯度均可發現,但在溫帶及熱帶地區比在寒帶來的豐富。紅藻的細胞壁普遍含有豐富果膠及粘質多醣類,有些紅藻還可自海水中吸收鈣質,在體內沉澱碳酸鈣,這些石灰質海藻對造礁有莫大貢獻。生活史多具世代交替,大多數生活史中都有3 種藻體,即孢子體(sporophyte)、配子體(gametophyte)及附生的果孢子體(carposporophyte)。

藍綠藻植物門

       在所有藻類中,藍綠藻為最原始、最簡單,沒有細胞核、胞器,染色體和色素分散在細胞質中,與細菌同稱為「原核生物」。多數藍綠藻呈藍綠色,因為體內含有葉綠素與藻藍素(phycocyanin)和藻紅素(phycoerythrin),常因個體不同和環境光照差異呈紅、黃、綠、褐、黑等多變顏色。藍綠藻體外具有黏滑的膠質鞘,膠質鞘可保護藍綠藻忍受乾涸和高鹽度及高溫、冰凍、缺氧之不良的環境。藍綠藻行無性生殖,靠細胞直接分裂來增殖。有些絲狀體則利用中空死細胞,由此斷裂成數段,以增加數量。具有固氮作用,可吸收空氣中游離氮轉化為有機物,增加土壤生產力。異型細胞的位置、數量可作為藍綠藻分類的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