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海濱植物 / 馬鞍藤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馬鞍藤
發文日:103/12/19
馬鞍藤
馬鞍藤
學名︰Ipomoea pes-caprae (L.) Sweet subsp. brasiliensis. (L.) Oostst.
科名:旋花科( Convolvulaceae)牽牛花屬( Ipomoea)
英文名稱:seahore vine morning glory
中文別名:厚藤、沙燈心(廣東)、馬蹄草、鱟藤(福建)、海薯、走馬風、馬六藤、白花藤(浙江)、海茹藤、二裂牽牛、二葉紅薯、紅花馬鞍藤、馬蹄金、獅藤、海薯藤、沙藤、、沙燈心、鱟藤、海薯、、馬蹄花、馬蹄藤、海灘牽牛、Raputo(阿美)。
分布:台灣全島,包括離島地區的礁岸、砂岸地區,皆可見其蹤跡。
形態:匍匐性多年生草本,莖極長,蔓生,開展伸長而匍匐地面生長,具卷鬚,每節生不定根,全株光滑藤本。葉為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可達 12 公分;葉片長 3-10 公分,寬 2-8 公分,圓形至廣橢圓形,葉基截形或淺心形,葉尖微凹頭,截形至深 2 裂,裂片圓形,形如馬鞍;葉緣為全緣,厚革質。花單生或數朵成聚繖花序,腋生,雌雄同株,總梗上有 1 至數朵花,每次常僅一朵花開放;苞片 2 枚,卵狀披針形;花萼 5 片,橢圓形至闊卵形,先端鈍至微凸;花冠漏斗形,不分裂,有粉紅色或藍紫色。花期夏秋季。果實為蒴果,卵圓形,光滑,2 室,未熟時青綠色,具有宿存花萼,成熟後轉變為黑褐色, 4 裂;種子 4 粒,球形,黑色,密被黃褐色毛。
繁殖方法:種子與帶節蔓莖。
利用部位:莖、葉及全草。
效用:有祛風、除濕、消癰、散結之效。主治風濕痹痛、癰疽、腫毒、療瘡、痔漏。

馬鞍藤葉片先端明顯凹陷,或是接近兩裂,形如馬鞍,故名為馬鞍藤,生長在海邊,且能生長在含鹽分之環境,其蔓莖向四方拓展伸張,每節生根,根入土極深,是非常典型的砂原植物,是砂岸最前線的植物群落,可作為防風定砂植物。馬鞍藤開花形成沙灘花海,增添海邊景緻,有「海濱花后」之稱,但花朵壽命極短,於清晨綻放,過中午後便逐漸凋零。

馬鞍藤全草皆可入藥,其性味辛、苦、微寒,入肝、脾二經。含有pescaprosides A、B、E。葉片中的揮發油含有2-hy-droxy-4,4,7-trimethyl-1(4H)-naphthalenone、丁香油酚(eugenol)、E-植醇(E-phytol)等成分,種子含有赤霉素(gibberelines)A1、A3、A5、A19、A20、A23。根可用來驅風、利尿、治神經痛等。全草可袪風除濕、消腫拔毒、散結行氣、消腫,可治風濕,癰疽,痔瘡。葉片燒熱貼患處可治刺傷、頭痛等。馬鞍藤在泰國有用來治療海蜇皮、僧帽水母等螫傷所引起的皮膚炎,具有解毒抗炎作用。乾燥葉片含揮發性酯類,外用有止痛、防褥瘡之效用。

參考資料:
(1)張碧員 張蕙芬等著 台灣野花365天秋冬篇 p51 大樹文化
(2)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p25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3)中草藥大全
(4)醫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