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海濱植物 / 裂葉月見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裂葉月見草
發文日:103/12/19
裂葉月見草
裂葉月見草
學名︰Oenothera laciniata J. Hill
科名:柳葉菜科(Onagraceae)月見草屬(Oenothera )
英文名稱:Evening Primrose, Kommatsuyoigusa
中文別名:美國月見草、待宵草、晚櫻草。
分布:臺灣北、中部低海拔至海濱歸化自生,有時亦見於中海拔地區。
形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冬季落葉。具主根;莖長10-50公分,常有分枝,在莖上常混生腺毛。基生葉蓮座狀,線狀倒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羽狀深裂,向著先端常全緣;莖生葉互生,狹倒卵形或狹橢圓形,先端銳尖或稍鈍,基部楔形,下部常羽狀裂,中上部具齒狀,上部近全緣;苞片葉狀,狹長圓形或狹卵形,所有葉及苞片為綠色,被曲柔毛及長柔毛,上部的常混生腺毛。花序穗狀,由少數花組成,生莖枝頂部,有時主序下有少數分枝,在日落時每序開一朵花;花蕾長圓形呈卵狀,開放前常向上伸;花管帶黃色,盛開時帶紅色,常被長柔毛與腺毛,有時混生曲柔毛,萼片綠色或黃綠色,開放時反折,變紅色,花瓣邊緣更為明顯,花瓣淡黃至黃色,寬倒卵形。果實為瘦果,圓柱狀,向頂變狹,種子每室2列,橢圓狀至近球形狀,褐色,表面具整齊的窪點。花期4-9月果期5-11月。
繁殖方法:種子
利用部位:種子與全草

裂葉月見草原產地在美國東部至中部,後來引至歐洲、東亞、澳大利亞、南非栽培,並迅速擴散野化。在台灣已被發現超過五十年,於沙岸地形的沿海地區歸化,並侵入內陸。裂葉月見草是典型的海濱植物,植株以蓮座狀姿態匍匐生長於沙地或草堆間,通常在日落時開花,其別名「待宵草」便顯示其開花特性。花朵具有香氣,是許多鱗翅目昆蟲的蜜源植物,花的壽命只有一夜,在白天所見的是橘紅色已凋謝的花朵。本科植物的特徵是果實在開花時就已經存在,其彎長的蒴果在成熟後會裂開,裂葉月見草的種子是許多鳥類的食物,而葉片會被一些動物取食。

裂葉月見草是印地安人重要藥材之一,其種子可榨取食用油,種子油中含的脂肪酸能養顏,亞麻油酸可治療支氣管炎、過敏性濕疹等,亦可當強壯藥及健胃藥服用。其根部乾燥後,與花和蜂蜜一起熬成糖漿,有去痰抗菌作用,可止咳及治療支氣管炎。

生長在海濱的裂葉月見草植株常成匍匐狀,由基部生出分枝,在山區生長者則常呈直立狀,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在農田中反而成為有害雜草。

參考資料:
(1)張碧員 張蕙芬等著 台灣野花365天秋冬篇 p25 大樹文化
(2)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
(3)荒野保護協會
(4)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