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專欄】紅樹林中的嶺南草藥——老鼠簕

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L. (2018年5月13日 西貢海下灣海岸公園)
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L. (2018年5月13日 西貢海下灣海岸公園)

爵床科(Acanthaceae)老鼠簕屬(Acanthus)植物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是常綠直立灌木,莖粗壯。葉片近革質,側脈自裂片頂端突出為尖銳硬刺。穗狀花序頂生;花瓣白色(帶藍色至色),上唇退化,下唇倒卵形。蒴果橢圓形,有宿存花柱,似老鼠的身體和尾部。屬名Acanthus源自希臘文,就是針或刺的意思,與「簕」同義;種加詞ilicifolius指其葉與冬青葉相似,例如常見的冬青科植物枸骨(Ilex cornuta)的厚革質葉片,具有堅硬的刺齒。如此理解其中文名的由來,似比較合理。

老鼠簕分布於東南亞、澳洲和太平洋諸島。在中國,老鼠簕生於海岸及潮汐能至的灘塗地帶,是紅樹林的組成樹種之一。一般認為,紅樹林的生境有五個特點:(一)氣溫較高;(二)鹽度變化不定;(三)交替的有氧和無氧狀態;(四)周期性的潮浪和乾燥的環境;(五)不穩定和鬆散的底土層。老鼠簕的葉片上表面(adaxial surface)有鹽腺,當其生長環境的鹽度變高時(例如漲潮),可以將過多的鹽分排除體外,維持鹽分的平衡,這是老鼠簕為適應上述嚴苛的生長環境在組織結構上產生的特化,這也解釋了為何其葉片表面有時會出現白色的細小鹽粒。研究指出,雖然老鼠簕對鹽漬環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鹽度過高可能影響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生長。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和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於2000年出版了探索香港紅樹林生態的野外指南——《Field Guide to Hong Kong Mangroves》,書中將老鼠簕列為香港8種「真紅樹(true mangrove plants)」之一,但是目前漁護署 (連結在此)公布的「真紅樹品種(true mangrove species)」並無老鼠簕。不過,老鼠簕是以種子繁殖的非胎生泌鹽紅樹植物,研究發現,其耐鹽能力確實不如胎生(後代在母體上萌發並生長至一定階段才離開母體)泌鹽紅樹植物(viviparous salt-secreting mangrove species)海欖雌(Avicennia marina)(馬鞭草科)和蠟燭果(Aegiceras corniculatum)(紫金牛科)。

作為民族藥物,老鼠簕在各國的傳統醫學體系中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例如,在泰國傳統醫學中,老鼠簕全草可用作瀉藥和抗炎藥。在印度傳統醫學中,老鼠簕的葉可用於治療風濕病、神經痛、肝炎、哮喘等。在中國,老鼠簕的根和枝葉也供藥用,是一味嶺南草藥,始載於嶺南地方本草《生草藥性備要》(1711年),言其「味淡,性寒。治痄腮、頸癧,洗疳疔,治白濁,煲肉食。其蔃煅存性,開油塗瘰癧更妙」(「蔃」指植物的根部或植物中的粗纖維)。民間認為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止痛等功效,近現代主要用於治療急慢性肝炎、肝脾腫大、淋巴結核、胃痛等。由於民間也將淋巴結核稱為「老鼠核」,老鼠簕之名也可能與其藥用價值有關。《中華本草》(1999年)記載了老鼠簕的用法和用量:30~60克,煎湯內服或燉肉服;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老鼠簕全草主要含苯並惡嗪類(benzoxazinoids)成分,還含羥基酸類、氨基酸類、甾醇類、三萜類、黃酮類、木脂素類和生物鹼類成分。藥理研究表明,老鼠簕全草提取物有鎮痛、抗炎、抗真菌、抗寄生蟲、抗氧化、保肝、抗腫瘤等生理活性。須要注意的是,苯並惡嗪類成分有致誘變的活性(mutagenic activity),使用前(特別是用作內服時)應諮詢合資格的專業人士。另外,老鼠簕並非《中國藥典》(1953~2015年)和香港《中醫藥條例》(1999年)收載的法定中藥。如有入藥需要,應考慮採用栽培品,以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

文: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高級講師郭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