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民俗及節慶藥用植物 / 大風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大風草
發文日:105/09/26
大風草
大風草
學名:Blumea balsamifera(L.)DC.
科名:菊科(Asteraceae)艾納香屬(Blumea)
英文名:Balsamiferous Blumea, Balsam Blumea
中文別名:艾納香、大黃草、大風艾、大楓草、大丁癀、白手龍腦,蓋手香、三稔草、楓草、大風艾、大風葉、牛耳艾、冰片艾、冰片葉、再風艾、大艾、大骨風、真金草、土冰片、艾粉、葉下香、山大艾。
分布:臺灣全境平野、低海拔山區。
形態:多年生木質狀草本植物,高約1~3 m。全株密被黃色絨毛。葉互生,具芳香味,葉片橢圓形或披針形,兩面密生絨毛,不規則鋸齒緣。頭狀花序,頂生,小花黃色,花期春、夏之間。果實瘦果,冠毛淡白色。
繁殖方式:扦插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袪風消腫、活血散瘀

大風草為客家婦女產後沐浴、消毒驅風及驅邪之藥草,客家人將之視為產婦坐月子的天然聖品,使用方法是將大風草曬乾或陰乾,其莖葉用於煮水沐浴,而根部則加入「雞酒」中燉煮食用,具有預防感冒和產後風痛(月內風)等功用,一般居民亦取其根部與瘦肉煮食服用,用來治療風邪感冒咳嗽。

大風草以根、嫩枝、葉入藥,在藥用上其性味為辛、苦、溫,其效用:葉與嫩枝有袪風消腫、溫中活血、殺蟲,可治寒濕瀉痢、感冒、風濕、跌打、瘡癤、濕疹等;根部有袪風消腫、活血散瘀之效,可治風濕、跌打之症;葉片加工品有通竅、散熱、明目、止痛,可治熱病神昏、驚癇痰迷、目赤紅痛、口瘡、癰瘡、黴菌性陰道炎、燒傷等。主成分含揮發油左旋龍腦,以及少量桉葉素、左旋樟腦、花椒油素等。

大風草多栽培使用或野外自生,生於園邊、路旁或山坡的灌木叢中。其性喜溫暖氣候,耐乾旱、耐貧瘠之環境,適合在酸性土壤生長,故一般土質疏鬆、排水良好之土地皆能種植。

參考資料:
(1)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2)艾納香P 243 台北南天書局
(2)Aling bokusu 母親的大風草:一場人、大風草與社會的探究http://bokusu.blogspot.tw/2012/11/blog-post.html
(3)客家電視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68605
(4)邱紹傑等《臺灣客家民族植物應用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