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民俗及節慶藥用植物 / 魚針草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魚針草
發文日:103/12/19
魚針草
魚針草
學名:Anisomeles indica (L. ) Kuntze
科名:唇形科(Labiatae)金劍草屬(Anisomeles)
別名:抹草(客家人)、假紫蘇、野紫蘇、土藿香、廣防風、防風草、土防風、排風草、土蕾香、落馬衣、穢草、抹草、臭穢草、假稀薟、金劍草、本藿香、白紫蘇

分布:臺灣全境平野至低海拔山區林緣或荒廢地
形態: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高約1-2公尺。莖四稜形,具淺槽,多分枝,密被白色短柔毛。葉對生,闊卵圓形,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截狀闊楔形,邊緣為不規則齒狀,草質,上面欖綠色,被短毛,下面灰綠色,有極密的白色短絨毛;苞葉葉狀,向上逐漸變小,超出輪繖花序,具短柄或近無柄。輪狀聚繖花序,頂生,花萼淺綠色;花冠粉紅色或淡紫色,具二唇,上唇直伸,下唇平展。果實為圓形小堅果,成熟時黑色,具有光澤。花期夏至秋之間,果期冬季。

繁殖方式: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解熱、袪風、除濕、止痛。

備註:魚針草有「客家抹草」之稱,但客家人所謂的「抹草」會因地而異,通常北部是魚針草,而中南部則用小槐花或白花草。客家婦女在產後常與大風草搭配作為沐浴用之藥草。

在臺灣客家文化中,認為魚針草有避邪除煞之功效,在《漢方香草植物浴》一書指出,魚針草多用來護喜辟邪,舉凡婚喪喜慶、過年、普渡節日等都會使用魚針草,是民間常用的生活藥草。

清代的《陸川本草》記載:「防風草,別名臭蘇頭與鴨兒蔑,苦辛,微溫,驅風發表,行氣疏滯,治感冒身熱,嘔吐,腹痛,四肢麻痹,蜂、蠍蟲傷。」

《南寧市藥物誌》記載:「防風草,辛,溫,微苦,袪風散熱,解毒止痛,治瘡瘍,關節疼痛。」因此,民間常用魚針草治療感冒、腹痛嘔吐、腸胃炎、風濕性關節炎及其他炎症。

魚針草可全草入藥,在民間為常用的藥草,主治風濕骨痛、感冒發熱、嘔吐腹痛、胃氣痛、皮膚濕疹、搔癢、乳癰、瘡癬、癩瘡以及毒蟲蛟傷等症,其有解熱、袪風濕、健胃、解毒、止痛之效,又可治感冒發熱、腹痛、嘔吐、風濕骨痛、濕疹、腫毒、瘡瘍、痔瘡、毒蛇咬傷等。

現代科學研究,魚針草的成分含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魚針草內酯(ovatodiolide)、芹菜素(apigenin)、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β-sitosterol-3-O-β-D-glucoside)等,皆已證實具有調節免疫系統以及輔助血壓調節之功效。其中的成分魚針草內酯為重要之活性成分,除了有上述功效外,亦證實可有效抑制流感病毒之活性,可降低病毒之感染。

參考資料:
1)邱年永等著 台灣原生藥用植物圖鑑(3) 173魚針草 p188 台北南天書局
2)http://kplant.biodiv.tw/%E9%AD%9A%E9%87%9D%E8%8D%89/%E9%AD%9A%E9%87%9D%E8%8D%89.htm
3) http://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