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拔契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拔契
發文日:108/11/21
拔契
拔契
學名︰Smilax china Linn.
科名:菝葜科(Smilacaceae)菝葜屬(Smilax)
英文名稱:China-root Greenbrier, China Brier
中文別名:菝葜(名醫別錄)、金剛兜、金剛藤、金剛頭、金剛刺、鱟殼刺、鱟殼藤、狗骨仔、校殼刺、山歸來、鐵菱角、Babarao(泰雅)、Bada、Bazya(排灣)。
分布:台灣中低海拔之山坡或平地,山區常見於草生地灌叢,或森林步道邊緣。
形態:木質藤本,矮灌木;莖長1-5公尺,枝條粗硬,作膝曲狀,莖常具鉤刺,枝具稜,植株呈之字形彎曲。單葉,具葉柄,葉片長 4-12 公分,寬 2-10 公分,呈飽滿的圓形,葉平面式互生,葉基圓形、心形至楔形葉尖圓形,具 1 短尾突,主脈 3-5 條,全緣,硬革質,上下表面光滑;葉柄有兩根由托葉變形而成的捲鬚。單性花,雌雄異株;花序為繖形花序,花多,腋出;花被 6 片,黃綠色,長約 0.5 公分,外輪 3 片橢圓形,內輪 3 片窄橢圓形,均向外反捲;雄蕊 6 枚,雌花與雄蕊大小相似,具退化雄蕊 6 枚。果實為漿果,球形,成熟時變紅色,有粉霜,果可生食。花期11-3 月。果期 5-11 月。
繁殖方法:種子或扦插
利用部位:全株
功效作用:利尿、解毒。

拔契熟果可以生食,其嫩心葉除了可生食外,亦可煮食,老葉曬乾後可泡茶飲用,而其紅熟果枝十分鮮艷美麗,可供作花材使用。另外,其葉片是琉璃莢蝶幼蟲的食草。可在棚架、山坡旁進行種植,亦可作為綠籬使用。

在藥用上,以根莖入藥,其性味甘、溫,主治關節疼痛、肌肉麻木等。在效用上,根、莖具有清熱解毒、袪風濕、消腫毒、利尿、抗癌等效用,可治風濕、水腫、食道炎、疔瘡、梅毒、痛風、關節炎、痔瘡等症;葉部可作外用,治癰癤疔瘡、燙傷等。其成分主要含皂苷、生物鹼等成分。

菝葜出自《名醫別錄》:「菝葜,生山野,二月,八月採根,暴幹。陶弘景:此有三種,大略根苗並相類,菝葜莖紫短小,多細刺,小減萆薢而色深,人用作飲。」

《唐本草》:「陶云三種相類,非也。萆有刺者,葉粗相類,根不相類,萆薢細長而白,菝葜根作塊結,黃赤色,殊非狗脊之流也。」

《本草圖經》:「菝葜,近京及江,浙州郡多有之。苗莖成蔓;長二;三尺;有刺。其葉如冬青,烏藥葉,又似菱。」

栽培方式以分株法繁殖為主,多在每年春季進行。亦可採用播種、扦插、壓條等方法進行育苗。菝葜的種子不宜隔年使用,因此若採用播種法育苗,最好在其種子成熟後儘快育苗。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宜選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土壤。

參考資料:
(1) 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I) p397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
(3) 中國植物誌 第15卷193頁 菝葜
(4) 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