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薊罌粟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薊罌粟
發文日:107/11/23
薊罌粟薊罌粟
學名:Argemone mexicana L.
科名:罌粟科(Guttiferae)薊罌粟屬(Argemone)
別名:刺罌粟、老鼠竻、老鼠怕、黃花雞角刺、假阿片花刺、刺阿片刺。
英文名稱:Mexican Poppy, Mexican Prickly Poppy, Flowering Thistle, Cardo or Cardosanto
分布:台灣中南部、恆春、台東、澎湖等地,或庭園栽培。
形態:一年生草本,直立,高可達1公尺,地上部常分枝,莖葉多刺,植株折傷時會流出白色乳汁且變為黃色。單葉,互生,無柄,基部抱莖,葉緣呈不規則狀羽裂,各裂片先端變為銳刺,葉背粉白色具白紋;葉片長10-20公分,寬3-5公分,長橢圓狀倒卵形或披針狀倒卵形。花頂生,無梗或具短花梗;萼片2-3枚,綠色,表面突起,先端具有剛毛;花瓣4枚,長2-3公分,黃色,倒卵形;雄蕊多數;柱頭深紅色,圓盤狀,5裂。果實為蒴果,長2-4公分,長橢圓形,具稜溝,外被銳刺,種子多數。花果期冬至夏季。
繁殖方式:種子
利用部位:全草
效用:祛濕利膽、祛痰利濕。

薊罌粟原產於墨西哥,現在廣泛分佈於熱帶地區,在1911年由日本引進台灣作為園藝觀賞植物,其明亮鮮黃的花朵中帶有深紅色柱頭,非常引人注目,現已在台灣各地自行繁衍馴化,在田野、山坡、海邊均可見其蹤跡。其耐寒、耐乾旱及貧瘠之土壤,全株均有乳汁,具有毒性,但放牧動物很少會誤食,因其多刺的外表頗為猙獰可怕,令人與動物心生警覺而遠遠避開。在美國西部的原住民及部分墨西哥人會作為藥用植物。另外,薊罌粟造型特殊,可作為插花用花材。

其性味苦、涼,歸脾、肺、膽三經,具有大毒。效用為消腫利膽、袪痰、止瀉、止痛。在外用上,全草可治白濁、黃疸水腫等;根部可治慢性皮膚病;種子可發汗利水、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止癢、袪痰等,可治感冒、黃疸、水腫、牙痛等。種子有毒,口服種子油會引起嘔吐、腹瀉、下肢水腫、全身皮膚有強烈疼痛感。現代研究,其地上部含有原阿片鹼(protopine)、小蘗鹼(berberine)、二氫血根鹼(dihydrosan-guinarine)、二氫白屈菜紅鹼(dihydrochelerythrine)、血根鹼(sanguinarine)、白屈菜紅鹼(chelerythrine)等生物鹼

性喜高溫,耐旱、耐瘠,生育適溫約22-32℃。生性強健粗放,耐貧瘠土壤,但以砂質壤土最佳,需日照充足、排水良好之地。若生育不良,施肥少量即可。

參考資料:
(1)張永勳等著 臺灣常用藥用植物圖鑑(II) p.7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印
(2)邱年永等著 原色臺灣藥用植物圖鑑(2) p.80 台北南天書局
(3)台灣野花365天 秋冬篇 p26薊罌粟
(4)A+醫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