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圖鑑 / 乳薊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乳薊
發文日:105/10/08
乳薊
乳薊
學名︰Silybum marianum
科名:菊科(Compositae) 水飛薊屬(Silybum)
英文名稱:milk thistle
中文別名:洋白薊、牛奶薊、北美奶薊草、水飛薊、苦薊草、水飛雉
藥用部位:全草皆可入藥。

乳薊為草本植物,植株可高達 1.2 公尺,寬 1 公尺,莖直立表面有溝紋,葉片綠色、淺裂,葉緣佈滿淡黃色的尖銳小刺,葉脈為白色,葉上面具光澤,有很多乳白色斑紋。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彎垂;總苞寬,近球形;總苞片多層,質硬,具長刺;花托肉質具硬毛;花全為管狀花,兩性;淡紫色或紫紅色,少有白色。瘦果,橢圓形,棕色或深棕色,表面有縱紋。花果期5-10月。在歐美地區於7月至9月開花,植株對土壤的選擇性不高,極耐旱與耐寒,適合台灣的氣候土壤環境,生長良好可開花結種子。

乳薊因莖與葉片切開後會流出乳白色液體,所以英文名稱為milk thistle(奶薊)。根據歷史傳說,聖母瑪利亞在餵乳時,不小心將乳汁滴在乳薊上,所以乳薊的汁液變為乳白色,故又名「聖母瑪利亞的乳汁」,一般俗稱「乳薊草」或「水飛薊」。

乳薊源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喀什米爾山區,為耐旱、耐寒、生命力很強的植物,在歐美是很常見的草本植物。早於二千多年前,人類已使用作為維護肝臟健康之藥材。古希臘人早已將乳薊作為治療黃疸疾病,在西元77年老普林尼已發現乳薊可治療肝臟疾病,而中世紀的歐洲醫生已將乳薊用來治療肝臟和其他疾病。直至1968年,科學家從乳薊中發現三種具有護肝功能的黃酮素,分別為silibinin、silidianin 及silicristin,統稱為水飛薊素(silymarin),至此正式確認其功效,之後在歐美各國亦曾進行上百項的相關研究。水飛薊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能保護肝臟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是目前已知治療肝病最有療效的藥用植物之一。德國的科學研究證實水飛薊素具有抑制體內 5-lipoxyenase的作用【5-lipoxyenase是加速體內氧化作用的酵素】,並增加肝臟細胞分泌 GSH(抗氧化酵素),亦可抑制腫瘤細胞增生,抑制癌細胞之分化與生長,其主要功能可強化及保護肝臟、阻擋毒性物質、促進肝細胞之再生及重建受損的肝細胞。

乳薊在中醫方面應用普遍,其味苦、性涼,具清熱解毒、疏肝利膽之療效,主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症、膽管炎等。在《新華本草綱要》中記載,有解毒之功能,用於治療黃疸、肝硬化、肝腫大及其他肝病、膽結石等。

研究分析指出,以種子中所含的水飛薊素(silymarin)量最高,故西方草藥市場的乳薊產品,多由種子萃取物製成保肝產品。在中草藥領域一直將乳薊視為保肝的重要藥用植物,許多保肝的處方藥都會將其列入,在歐美很多藥廠也開發相關的保健產品,頗受消費者歡迎。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
(2)香港浸會大學 中醫藥學院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3)中文百科在線
(4)台中改良場 邱建中、張隆仁http://www.tdais.gov.tw/view.php?catid=1902
(5)A+醫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