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漢唐醫藥及其文化的影響

人氣: 51
【字號】    
   標籤: tags:

漢唐時期,按歷史的斷代記年,應當是指從西元前206年西漢的建立,直至唐王朝的滅亡即西元907年,共計1113年,其間先後有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相繼興替衰亡。雖然往事已過去千年之久,但這段歷史留給後世的「漢唐氣象」記憶是深遠的。無論從中國還是世界範圍來看,那是一段有著國際影響的年代。漢唐醫藥文化迄今仍在全息式地輝映在醫林之中,璀璨奪目,熠熠生輝。

1.漢唐醫藥及其特點

漢唐醫藥,顧名思義,是指從西漢始至唐末這一千多年的中國醫藥學。其特點有:

1.1承 前啟後先秦醫藥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準,至秦代,政府對醫藥衛生還能夠實行保護和法治的政策,但短命的秦王朝所鑄造並承載的這些歷史的輝煌,卻像流星雨一樣劃破了蒼茫的長空,放射了一陣耀眼的光芒之後便黯然失色了。在秦末戰爭期間,劉邦先入關中,遂派蕭何將秦朝丞相府的圖書、檔案保存了起來,在這些文獻中無疑也包括醫藥書籍。但西楚霸王項羽闖入咸陽後大肆焚燒,使文獻遭到一次人為的災難。西漢王朝有鑒於當時書缺簡脫、禮崩樂壞的情況,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其中派侍醫李柱國校方書。據劉向父子的《別錄》、《七略》中的《方技略》所載,當時經過整理的有醫經7部175卷(原統計為216卷),經方11部286卷(原統計為274卷),房中(性醫學)8部191卷(原統計為186卷),神仙(養生學、長壽醫學)10部181卷20篇(原統計為205卷)。這些醫書均系西漢以前的重要醫籍,其中有「《黃帝內經》十八卷」。 這是對中國古典醫藥書籍的一次由官方組織人力進行的系統整理,為漢唐醫藥的發展奠定了學術文獻基礎。否則中國醫史將會從這裏出現明顯的斷層。如古印度達羅荼人所創造的哈拉帕醫藥文明與雅利安人的吠陀醫學之間的斷層一樣。那種損失是後人無法彌補的。漢唐醫學的積累、充實和發展,也為宋以後中醫藥學的發展搭建起了學術平臺。如北宋時期對中醫藥典籍的又一次校正、各科的發展,學術爭鳴的氤氳,莫不得益于對漢唐醫藥的傳承。

1.2 中醫藥學術體系的奠定 以《黃帝內經》和《八十一難經》為代表的中醫基礎理論,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的藥物方劑學,和以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為代表的臨證醫學,象寶鼎之三足,牢固地支持著中醫藥學。晉唐時期的醫藥學在此基礎上才得以不斷地擴充和發展。

1.3 中醫藥經典多產生於漢唐 除以上所述,晉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隋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燾的《外台秘要》等, 都問世於這一時期。另外,還有現存的和考古發現的許多醫藥衛生文獻文物,也都反映了在印刷術出現以前,醫藥簡牘、帛書、卷子本、石刻豐富的學術內涵。

1.4 醫藥各科的全面發展中醫藥學基礎理論在這一時期得到充實和完善。臨床各科得到長足的發展。辨證論證思想千百年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張仲景方被譽為「醫方之祖」。外科創用麻沸散以施行手術,《劉滑子鬼遺方》是一部重要的外科專著,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現存最早的骨傷專著。婦產科專著有《經效 產寶》。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孟詵的《食療本草》、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李殉的《海藥本草》等,從不同方面充實並豐富了本草學的學術內容。《唐 新修本草》是由國家頒佈的具有藥典性質的一部藥學書,它比歐洲最早的藥典——1542年的《牛倫堡藥典》還要早833年。雷教的《炮炙論》是一部中藥炮製學專著。《龍門藥方》、葛洪的《肘後方》,影響深遠。另外醫案的書寫規範、醫學教育、法醫學檢驗、醫事律令、醫療機構設施、醫藥文化交流等也都較以前有了較快的發展,並為後來的醫事奠定了基礎。

2.漢唐醫藥的亞文化圈比對

中醫藥學在國際規範術語中稱為「中國傳統醫學」,無疑包括中國各民族醫藥文化在內,它既是一體的,也是多元的,或可概而言之:多元一體化。用科學的譜系分類,中國的哈薩克醫、維吾爾醫具有體液學說的特色,後來的「回回」醫藥也是如此;二是藏醫、傣醫帶有佛教「醫方明」的一些特色,後來的蒙醫也是這樣;三是苗醫、壯醫、彝醫等,都有本民族土著文化的特色,甚至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的民族如匈奴、胡人等,也都曾有自己的醫藥文化。可是在當時中國醫藥文化圈中的各醫藥亞文化圈都無一例外的與漢唐時期漢醫有著千絲萬縷的學術及文化上的聯繫。在漢唐時期,這些民族醫藥文化同屬中國文化圈,它們在大一統的共性中又有其個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孫思邈《千金方》中就記有「匈奴露宿丸」,本草書中記載了不少民族藥學經驗。漢使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芭樂、苜蓿、胡桃、葡萄、胡麻等藥。漢文獻中記載了苗黎族的醫家苗父的事蹟。《武威醫簡》中有類似當年匈奴醫救治刀傷的經驗。陰陽學說、內地的本草學經驗、醫術等無時不在影響並傳播到周邊的民族地區。如西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治「四百零四種病」的醫方百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藥學)論著四種。《西藏正統記》又據西藏出土的「伏藏」(即埋藏起來的古代文獻)和藏族史書《瑪尼寶訓》記載:文成公主當年帶人西藏的還有「治療四百零四種病之藥物,八觀察法及十五診法,總為六十部,又有四部配藥法等等」。史籍《賢者喜宴》等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從祖國內地帶人西藏並被翻譯的還有《漢地手術論》、《大小漢地治法拾遺》等。不久,就由哈祥馬哈德瓦與達馬郭嘎等人譯成藏文,合纂為《醫學大全》一書,吐蕃王松贊幹布又從祖國內地請去名醫韓文海,與當時在吐蕃的其他醫家一起,合著了醫藥書《無畏的武器》一書。西元710年, 金城公主進藏,又帶去了一些醫藥人員和醫藥書,吐蕃王赤德祖贊命漢藏醫僧翻譯後,編著成《月王藥診》一書,現存有德格版。這是一部綜合性醫書,對藏醫學的影響很大,是藏醫的經典。之後,吐蕃王朝還不斷地從內地引進醫藥人員赴藏。從漢唐時期漢醫與少數民族醫,內地醫藥與邊疆醫藥的對比看,當時的漢醫,內地醫藥的發展水準明顯高於少數民族區和邊疆醫藥。民族醫藥文化的發祥有遲早,發展水準有所差距,但都是祖國醫藥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各地區人民都為締造祖國醫藥學寶庫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3.漢唐醫藥與大文化圈的比較

在漢唐時期,就世界範圍的醫藥文化而言,是東方靚於西方,醫藥文化興盛的地區是亞洲,當時的美洲、大洋洲,甚至非洲的大片地區,醫藥文化還比較滯後。而古埃及、巴比倫燦爛的醫藥衛生文明大多處於塵封狀態中。歐洲自西羅馬帝國於西元476年滅亡之後,醫藥文化的中心轉移到東羅馬即拜占庭帝國,歐洲開始進入到中世紀的漫漫長夜,那時的西方被認為只有神學,沒有科學。科學包括醫藥學在內充其量也不過是神學的婢女。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歐洲文藝復興為止。

在亞洲,從西元前3世紀一西元10世紀,印度的傳統醫學相當發達。這正是吠陀醫學向佛教「醫方明」轉型的時期,吠陀醫學有其完善的學術體系,出現了外科醫家妙聞、內科醫家圖羅迦和八支醫學大家婆拜他三位大師級的人物。佛教雖從教義上反對婆羅門,但在醫藥學上卻採用吠陀醫學為用。然而這時的印度醫學卻帶有較濃郁的宗教色彩,後來逐漸地江河日下。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漢唐醫藥,後浪推前浪,在醫史的長河中湧顯出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態勢。猶太人早在《舊約》時代就創造了自己的醫藥衛生文明。從西元前2世紀~西元6世紀史稱塔木德時期,其醫藥與猶太教密不可分。猶太民族與中華民族一樣都是很聰明的古老民族,但猶太人多次的大流散,其民族醫藥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伊朗史稱波斯,曾創造了東西合璧的醫學,在古波斯和新波斯時期盛極一時。不少中藥來自波斯。名揚東西方的荸散湯即蓽茇牛乳煎就來自波斯一帶。但好景不長,波斯被阿拉伯所征服,波斯醫藥匯人到阿拉伯醫學體系。阿拉伯醫學的興起,已經是相當於中國唐代及其以後的事了。儘管早期的阿拉伯醫藥衛生學知識都融匯在人們生活之中,另外教典中對此也有一定的記述,但阿拉伯醫史學家甚至直言說阿拉伯沒有自己的民族醫藥。阿拉伯人善於學習,他們從東西方吸收了大量的醫學知識,中國的脈學、煉丹術等都幾乎被阿拉伯醫學所採用。終於在阿拉伯形成了「尤納尼‧蒂布」直譯為「古希臘醫學」。當西歐處於黑暗時期的那一階段,阿拉伯傳承了古希臘醫學的優良傳統。拜占庭本來是古希臘的一座殖民城市,西元330年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於此,遂更名為君士坦丁堡。395年羅馬分裂為東西兩部,東羅馬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史稱拜占庭帝國,其疆域多數在亞洲,但也有些地方在歐洲、非洲。拜占庭比較好地傳承了歐洲的古典醫藥文 明,如建立醫院、藥房和醫校。注重疾病防治,出現了許多著名醫家。但拜占庭醫學受宗教、戰亂的摧殘比較嚴重,終於衰落了。

縱觀漢唐這一時期的世界各文化圈中的醫藥,唯中國傳統醫學一脈相承,不曾有文化上的斷層,並且在學科的完整性、科學性和醫技水準上也是處於領先地位的,並且在而後的歷史時期中,得到科學的持續性的發展。比較之下,自然而然地會對漢唐醫學產生「風景這邊獨好」之感。漢唐醫學以其開放的理性取向,尤如海納百川,徵引了當時有交通聯繫的各個國家和各地區優秀的醫藥文化,為我所用,同時又無私地回贈了自己的良方善技,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中國漢唐醫學及其醫風對後世的影響是多方面,是永遠值得認真挖掘整理、繼承和發揚的。

文章來源:唐漢中醫藥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