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認識藥用植物 / 藥用植物文獻的歷史考究 / 藥用植物的歷史-中國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藥用植物的歷史-中國
發文日:103/11/14
藥用植物的歷史-中國在中國古代史料中曾有「伏羲嚐百藥」、「神農嚐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記載。神農氏的《神農本草經》大約在西元前2500年寫成,其使用365種藥物(植物為藥用植物的乾燥部分),其中有許多甚至是今日所使用的藥用植物,例如:大黃(Rhei rhisoma)、樟腦(camphor)、茶葉(Theae folium)、鬼臼(Podophyllum)、龍膽屬(the great yellow gentian)、人參(ginseng)、蔓陀蘿(jimson weed)、肉桂(cinnamon bark)、麻黃(ephedra)。藥用植物的發現與利用,是古代人類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和實際應用所逐漸積累的知識,而中國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關於藥用植物的文字記載。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作者不詳,約成書於秦漢時期。清代孫星衍認為這部書或有可能源自神農、黃帝之時,當時雖無文字,但藥石知識相傳不絕,後來再經由歷代的名家所修訂、增補。本書將藥分為上品、中品、下品,記載藥物共365種。其中有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此為根據清代顧觀光的輯本所統計之數目,在其他各本,互有出入),依據藥物的性能與使用目的,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無毒,大部分屬於滋補強壯之品,例如人參、甘草、地黃、大棗等,可以久服。中品120種,無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補虛扶弱,例如百合、當歸、龍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例如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下品125種,有毒者居多,能祛邪破積,例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參考資料:
Pharmacogn Rev. (2012) 6(11): 1-5.
大紀元新聞網
中文百科在線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