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菇蕈家族大集 / 常見之藥用菇類 / 靈芝與其有機栽培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靈芝與其有機栽培
發文日:102/11/14
緒言
靈芝,又有靈芝草、萬年茸、幸茸、福草、三枝、神芝、玉來、吉祥茸、三莖、不死草、瑞芝、瑞草、仙草等象徵吉祥的名稱,在分類學上的地位隸屬於真菌界、真菌門、擔子菌亞門(Basidiomycotina)、層菌綱(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靈芝菌科(Ganodermataceae)、靈芝屬(Ganoderma),此屬真菌除俗稱猴板凳或樹舌的南方靈芝(G. australe)和樹舌靈芝(G. applanatum)以外,他們的主要特徵是外層具有假漆狀的分泌物,在其子實體形成具光亮的表皮,這一屬的真菌都是木材白腐菌,除藥用與觀賞價值外,其實對於樹勢較衰弱的樹木是一種病原菌,侵染後會利用木材的木質素(lignin)和纖維素(cellulose)造成白腐使樹木容易風倒。一般栽培靈芝是以學名為G. lucidum的靈芝(又稱赤芝或紅芝)和學名為G. tsugae的松杉靈芝(又稱黃芝或高山赤芝)為主。
在中國,靈芝作為藥物應用已有2,000多年悠久的歷史,自古即為一種治病的良藥、吉祥的象徵和天然的觀賞品,一般傳統中醫認為靈芝是可以滋補強壯、扶正培本、益心氣、安神、益肺氣且可延年益壽等功效的珍貴藥品。在東漢之前靈芝就開始入藥,主治頭昏、神經衰弱、失眠和虛勞咳嗽等症。中國歷代著名本草書籍對靈芝的記載可溯至西元25年時,東漢雍仲淳所着之《神農本草經》,而西元1,590年時,明代李時珍所着《本草綱目》中的記載之:「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則是最多人引用的一句話;古籍以顏色、外形和大小描述而有赤芝(丹芝)、白芝(玉芝)、青芝(龍芝)、黑芝(玄芝)、黃芝(金芝)和紫芝(木芝)此六芝之分。而中國古書記載之靈芝應該不僅包含現代分類學所稱靈芝屬,如黑芝即可能為假芝屬(Amauroderma spp.)的菇蕈。
近代因為健康養生的潮流開始風行,而靈芝又有久食輕身不老的藥書記載,目前在韓國、日本、中國及台灣都被視為健康食品或藥品開發之素材;而靈芝的栽培最早可溯至1,937年逸見武雄氏等初次嘗試靈芝的人工培養與栽培,之後在1,971年由直井幸雄氏將菌種接踵栽培於木屑盆中首次獲得量產,直到今日,欲獲得靈芝子實體的栽培法有蔗渣床法、木屑瓶栽或木屑太空包袋栽法,不過這些栽培法均難以獲得如使用櫟樹、枹樹、栗樹、梅樹等原木的段木法在露地或溫室栽培所獲那麼大量的良質靈芝,但為了環境生態保育,不宜再推薦段木栽培法,且應積極找尋替代木屑的栽培素材。以有機栽培方式管理,需力求和環境友善,選用合乎「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基準」所規範的消毒資材和方式,始能利他又利己。

生態
野生靈芝主要分布於中國黑龍江、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各省和海南島特別行政區以及日本、台灣、北美洲、歐洲等地。靈芝屬於木腐型真菌,多生於闊葉木上,有時生於針葉樹幹基部,能引起立木腐朽,可使寄主植物死亡造成樹木風倒,在台灣常可於相思樹、鳳凰木、楓香、楊玉蘭、黃連木、榕樹、茄冬和印度橡膠樹等樹木上發現。靈芝營腐生生活,以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為主要營養來源,也需要少量的礦物質元素和微量的維生素。
靈芝子實體一年生,有柄,木栓質至革質,菌蓋腎形、半圓形,罕近圓形。靈芝是高溫高濕型真菌,生長發育需要較高的溫、濕度,不過其對溫度的適應範圍較廣,菌絲生長溫度範圍在3~40℃之間,菌絲在低於6℃或高於36℃時生長緩慢。子實體原基分化形成較適合溫度範圍在22~28℃間,若是低於20℃會使其難以形成菌蓋,子實體不能正常分化,若接近30℃會使子實體質量不佳。變溫環境不利於子實體分化和發育,較容易造成菌蓋畸形。
靈芝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水分和相對濕度。栽培時,培養基的含水量要調整在60~65%間,空氣相對濕度可維持在60~70%;至子實體分化和發育時,空氣相對濕度要能達到85~95%,濕度偏低子實體形成困難。除濕度要求外,靈芝屬好氣性,子實體生長階段尤需注意通風,如通氣不良,易出現樹枝狀、鹿角狀畸形菇,甚至在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子實體會停止生長。靈芝喜歡偏酸的培養基,菌絲能在pH3.0~7.5的環境中生長,基質pH4.0~6.0時生長最快。靈芝子實體形成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菌絲體生長階段則不需要光線,在黑暗中或陽光直射下無法分化出菌蓋或只能生成小且薄的菌蓋。幼嫩子實體具向光性,生長傾向光源,若光源方向多變容易造成畸形的菌蓋。而子實體色澤鮮艷與否,則與生長時是否給予適量充足的散射光有關。同一菌種來源的靈芝所生成的子實體形狀、色澤、肉質、苦味等,會因栽培時環境的溫度、溼度、光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的不同而有差異。

栽培材料配方
靈芝生長所需主要營養為碳素、氮素、無機鹽類和礦物質,在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基質上,菌絲均可生長良好。栽培材料中,雜木屑、棉籽殼、玉米芯等是主要的碳素來源;麩皮、米糠等則是主要的氮素來源;無機鹽類和礦物質所需不高,在雜木屑等材料中所含應即足夠,不需額外添加。最後添加適量碳酸鈣調整基質的酸鹼度。而所用塑膠栽培瓶或太空包均為PP(polypropylene)材質,可耐高溫高壓,因塑膠瓶可回收利用至破損為止,而太空包僅能使用一次,若財力許可,建議從事瓶栽。為符合有機農業相關規範,資材使用必需排除殘留農藥、輻射性物質、過量重金屬之作物殘渣及生物資材,化肥、抗生素、農藥、外生毒素及其他合成化學物質亦不得使用。
母種(原原種)培養基配方:母種培養基又有人稱做原原種培養基,即試管斜面洋菜培養基,用以保存純菌種和擴大繁殖母種,培養基加入洋菜裝入試管做成斜面,便於觀察菌絲體生長狀態。母種培養基之種類繁多,最常用者為馬鈴薯葡萄糖洋菜(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培養基,配方為250公克去皮馬鈴薯、20公克葡萄糖、15公克洋菜和1公升蒸餾水。馬鈴薯需選用無農藥殘留且非基因改造者,洋菜不得經過漂白,葡萄糖可以蔗糖替代。
  菌種(原種)培養基配方可用:(1)闊葉樹木屑75%、麥麩24%、紅糖0.8%、碳酸鈣0.2%;(2)雜木屑78%、麥麩或米糠20%、蔗糖1%、碳酸鈣1%;(3)棉籽殼90%、麥麩或米糠9%、碳酸鈣1%;(4)玉米芯50%、雜木屑40%、麥麩8%、豆餅粉1%、紅糖1%;(5)雜木屑82.8%、麥麩15%、豆餅粉2%、碳酸鈣0.2%、(4)雜木屑40%,蔗渣39%,麥麩或米糠20%,碳酸鈣1%、(5) 雜木屑39%,棉籽殼39%,麥麩或米糠20%,蔗糖1%,碳酸鈣1%。以上配方任選一種,在材料拌勻後,加入適量蒸餾水,調整至約65%含水量。
栽培種培養基配方可以:(1)雜木屑79%、麥麩20%、豆餅粉1%;(2)雜木屑75%、麥麩24.8%、碳酸鈣0.2%;(3)雜木屑44%、棉籽殼44%、麥麩5%、玉米粉5%、蔗糖1%、碳酸鈣1%;(4)雜木屑45%、玉米芯45%、麥麩8%、黃豆粉1%、碳酸鈣1%;(5)雜木屑30%、玉米芯50%、麥麩20%;(6)楊樹葉75%、麥麩或米糠25%;(7)雜木屑88%、麥麩10%、碳酸鈣1%、紅糖1%;(8)雜木屑44%、棉籽殼44%、麥麩10%、石膏1%、紅糖1%;(9)棉籽殼88%、麥麩10%、碳酸鈣1%、糖1%;(10)棉籽殼50%、木屑38%、麥麩10%、碳酸鈣1%、糖1%、(11)雜木屑78%,麥麩或米糠20%,蔗糖1%,碳酸鈣1%、(12)雜木屑40%,蔗渣39%,麥麩或米糠20%,碳酸鈣1%、(13) 雜木屑39%,棉籽殼39%,麥麩或米糠20%,蔗糖1%,碳酸鈣1%。以上配方任選一種,在材料拌勻後,加入適量清潔水,調整至約65%含水量。因所用材料為天然素材,若有調配後酸鹼度過低情形,可適量添加碳酸鈣以提高pH值。

母種、菌種與栽培種製作方法
母種(原原種)培養基製作:將馬鈴薯去皮及芽眼(發芽之芽眼有毒),為方便操作可以鋼絲絨直接刷洗表皮,之後將其切成小塊狀,用一公升之蒸餾水將馬鈴薯塊煮沸30~40分鐘,或置入電鍋中,外鍋加入1~1.5碗水烹煮,煮過後以紗布過濾,濾液置爐上以小火加熱,邊攪拌邊加入洋菜粉或洋菜條,為免燒焦需常加攪拌,待其完全溶解後加入葡萄糖或蔗糖,稍攪拌待其溶解再加入一些蒸餾水補足一公升之量,分裝試管後稍待片刻令水蒸氣消散,再塞上棉塞或矽膠質塞,以121℃、1.5 kg/cm2氣壓經15分鐘滅菌後,在培養基未凝固前將試管斜置做成斜面培養基。
母種製備:在無菌條件下,取新鮮靈芝,將其菌蓋或菌柄之一處切開,自該處用力剝開後,以消毒過之鑷子取尚未接觸過外界的內部組織(或孢子)一小塊,嵌在試管斜面培養基上,置於25℃環境中加以培養,當白色菌絲長滿斜面時即可使用。
菌種(原種)培養基之製作:菌種是供接種栽培瓶或太空包所用,又稱原種,其培養基裝填容器可用玻璃瓶、塑膠菌種瓶或太空包等。菌種培養基除前述的木屑類配方之外,亦有以小麥、小米或稻穀等做成之穀粒培養基。木屑類培養基製作方法,首先將蒸餾水外的材料完全混合攪拌均勻,再加入適量蒸餾水使達65%含水量,之後裝瓶或裝袋,裝填時需將材料壓實後於中心打洞方便接種,之後塞上棉塞或矽膠質塞,以121℃之高溫滅菌1小時,滅菌後放涼即可使用。而穀粒培養基以小麥培養基較為常用,製作方法為先將麥粒加蒸餾水煮至半熟,水濾乾後,再以麥粒1/100重的碳酸鈣均勻混合,之後直接裝入玻璃瓶、塑膠菌種瓶或三角瓶,同樣以121℃、1.5 kg/cm2氣壓滅菌1小時。
菌種(原種)製備:取無污染的母種,在無菌條件下,以移植針挖取豆般大小的母種,置於木屑菌種培養基的洞中或穀粒菌種培養基的表面,塞好棉塞或矽膠質塞後可以輕拍菌種瓶讓母種陷入培養基中,之後一樣培養於25℃環境中,菌絲長滿即可使用。
栽培種培養基之製作:栽培種的培養基製作,依前述配方,亦可以使用木屑類菌種培養基之配方,將各成分混合均勻後調整含水量至65%,pH值調成6左右,依栽培所需裝入1,000毫升容量的栽培瓶或太空包,料要壓實,中心打一個深洞,塞棉塞後再包上蠟紙或加蓋,以避免滅菌時棉塞潮濕導致雜菌孳生,然後在121℃、1.5 kg/cm2氣壓下滅菌1小時(時間由培養基中心溫度到達121℃後起算),或在100℃常壓下維持6~8小時滅菌,放涼後即可以接種,高溫高壓滅菌較為徹底。
栽培種製備:滅菌過之栽培瓶或太空包搬進無菌室或無菌箱中,依無菌操作概念將菌種接入瓶(包)內,然後移入專門的培養室中培養,培養室的溫度保持25℃左右,相對濕度在70%即可,保持環境清潔並注意通風換氣不要讓培養室過悶。約經30天菌絲即可長滿。

栽培方法
靈芝種類很多,較普遍應用在醫藥上的有靈芝、松杉靈芝和樹舌靈芝等。人工栽培最多的是靈芝和松杉靈芝。栽培季節,以中國南方為例,一般以5~10月為最適宜靈芝栽種之季節。
栽培時要預防病蟲害,須由製作母種、菌種和栽培種開始,培養基的消毒滅菌要徹底,尤其母種和菌種得要求潔淨無瑕,栽培種在養菌期間即要挑菌,受污染的栽培種此時就都要去除,廢料處理場所必須遠離哉培場所,栽培種養菌室必須乾淨,要移入出芝室前需先對出芝室做清洗消毒,移入後注意維持環境清潔,使病蟲隔絕於外。簡易栽培設施欲通風換氣時應避免開啟迎風面作換氣,有門窗者宜設內外門窗,內側門窗加裝防蟲紗網,欲通風時開啟外側門窗;此外,因出芝室相對濕度高,會吸引蝸牛及蛞蝓入內啃食靈芝,可用漂白粉加石灰(1:10混合)灑佈於出芝室周圍與內部排放層架的支柱基部以防止侵入。
瓶栽或太空包種植皆可選擇要直立放置或橫放排列成牆。以瓶栽種植者,子實體形成階段,在瓶內靈芝菇蕾快長到瓶口時,就可拔掉棉塞,讓子實體順利生長。以太空包栽種者,因棉塞直接和栽培基質接壤,子實體容易穿透棉塞長出太空包,第一次出芝可不拔掉棉塞,讓其自然成長,待採收時將帶有棉塞的菌柄基部整個剪除;或在菌絲將長滿或生長超過八分滿時即拔掉棉塞,待其子實體分化,此時之通風換氣要避免讓風吹入以防感染雜菌。
子實體發育階段應加強溫度和空氣相對溼度的控制,如果溫、濕度太低,容易只長菌柄不長菌蓋。濕度過低時,可懸掛濕布或於地面噴水,也可以加濕機提高空氣相對濕度,但不宜直接噴水在子實體。
靈芝菌絲3~40℃皆可生長,26~34℃時生長較佳;松杉靈芝菌絲6~38℃皆可生長,26~34℃生長較佳;子實體發育溫度在22~28℃間,大量栽培時瓶內或包內溫度會較室溫高,故應讓室內或棚內溫度維持在24~26℃間較佳,而濕度保持在85~95%之間即可;靈芝菌絲一般在太空包內生長1個半月後,子實體即開始長出,再過約2週子實體成熟即可採收;松杉靈芝菌絲一般在太空包內生長一個月後子實體即長出,再過約半個月子實體成熟即可採收。簡易設施以遮陰網或屋頂灑水要控制設施內溫度在26℃左右較為容易,在設施不足而需以培養室兼做出芝室時,可自始至終將室內溫度控制在26℃左右,惟菌絲培養期室內相對濕度在60~70%及可,至子實體分化發育階段再將相對濕度調高至85~95%。
栽培時要特別注意通風、換氣和光源的控制,子實體生長階段呼吸旺盛,需新鮮空氣,如二氧化碳濃度累積超過1,000ppm會使其菌柄延長成鹿角狀(圖2),要避免,如果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再加上不穩定的溫、濕度,子實體容易成瘤狀;且子實體形成階段具向光性,光線最好於菌柄開始出現時即固定由同側射入,避免因光線射入方向不定而造成子實體畸形。
採收可不只一次,採收時注意清潔衛生,之後在相同條件下能再次出芝,直到太空包或栽培瓶內基質萎縮為止,應可收成至少2~3次。欲採收成熟子實體一般是以子實體菌蓋邊緣轉變成紅褐色,菌蓋已定型不再擴大,作為成熟的標準;如欲生產靈芝茸者,需在菌蓋尚未分化產生前採收。在適宜的栽培條件下,從子實體產生到成熟採收需經2週至1個月。採收後剪去菌柄帶木屑部分,以40~50℃烘乾或曬乾,乾燥後的靈芝立即包裝保藏。

結語
國人服用靈芝是為保健養生,故以有機方式栽培生產應可符合消費者期待,而使商品價值高於非有機栽培者,為符合有機農業相關規範,應恪守資材使用原則,如遭遇病蟲害也千萬不可使用農藥,栽培者對病蟲害必須有正確認知,病、蟲都絕對不可能「自然發生」,所有病蟲害都是因為病原(Pathogen)和蟲原(Pest)
由外界侵入後才發生,「預防」才是根絕病蟲害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