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潮流生命力 / 棘皮動物 / 飛白楓海星 Archaster typicus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飛白楓海星 Archaster typicus
發文日:102/11/20
飛白楓海星 Archaster typicus飛白楓海星科 (Archasteridae)
是澎湖沿岸常見的棘皮動物,因體色灰白看似一片片散落海床的白色楓葉而得名,早期澎湖地區居民會將海星撈起曬乾,搗碎,當作石灰質的來源一種。
一般常見具5隻腕足,但偶爾可見3到4隻,或者6隻腕足的個體。背面呈灰白至灰黃色,有黑色小斑點散布,腹面則為白至淡黃,體長可至10到11公分。
台灣目前僅在澎湖有發現,主要分布在澎湖內海與東海泥沙底質潮間帶,是澎湖潮間帶數量最豐富的海星。會隨著漲退潮移動,以有機碎屑與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在5到9月生殖季節時,雄性海星會交錯疊壓在雌海星體上的"假交配"行為,是提高本身體外受精率的生殖策略之一。另外,採「群體繁殖」方式,聚集的海星同步產精產卵完成受精,對於族群的延續極有幫助。
在此假交配期間,雌性的個體會把位於身體下方的餵部翻出,以砂泥底中的有機物為食,但雄性個體則無進食,直到雙方產卵排精完成後,才各自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