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種山藥秘訣 / 栽培管理 / 山藥病害防治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山藥病害防治
發文日:102/01/10
山藥病害防治北部地區山藥栽培區主要病害包括灰黴病、葉斑病、莖枯病、炭疽病、萎凋病、白絹病、疫病、病毒病及線蟲等病害。上述病害其防治方法列述於後,提供農友作為栽培山藥病害防治之參考。
灰黴病
本病由灰黴病菌Botyitis cinerea感染造成,主要於初春時期危害山藥之幼嫩莖蔓,產生細小水浸狀病斑,病勢擴展後形成黑褐色長條狀病斑,莖蔓折斷枯死。藥劑防治可選用42.2%腈硫醌水懸劑1,000倍稀釋液,於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4次,平地於四月後因氣溫回升,灰黴病不易發生,可停止用藥防治,但陽明山等山區則須持續防治到五月中旬。
葉斑病
本病由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ubi)感染造成,初期病葉出現水浸狀細斑,繼而形成白或淺黃色薄層粉狀物,後期轉成褐色凸起,呈星狀不規則排列之膠狀硬物。基隆原生種山藥極易感染此病,長薯類較具抗病性,大薯類品種則完全不感染。病原菌4月開始危害,藉氣流傳播,5月梅雨季節危害漸趨嚴重。4月即須進行防治,可施用40%腐絕可濕性粉劑 1,000倍稀釋液,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
莖枯病
本病由Phoma diascoreae感染之莖枯病,僅出現於基隆原生種,靠近地面之藤蔓上呈現長橢圓形、稍凹陷、外圍黑色、中央灰白且內佈黑色小點之病斑,嚴重時植株萎凋枯死,由於葉片不黃化,易與萎凋病區別。4月下旬病徵出現時開始施藥,5月至6月下旬為最佳防治時期,可施40%腐絕可濕性粉劑 1,000倍稀釋液,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
炭疽病
本病病原菌為Gloeosporium sp.與Colletotrichum sp.,病葉初期出現圓形水浸狀斑點,而後擴大轉成黑色斑點,周圍有黃暈,內部略呈同心圓排列之小黑點病斑,持續高濕時病斑內會出現淺粉紅色或土色之黏狀物。心形紙質葉之大薯類品種與長薯類品種較感病,莖部受感染造成莖枯,莖基部受害全株枯死;基隆原生種則較抗病。栽培管理方面,應於採收期後進行清園,採適當行株距、高度與棚架栽培,避免田區濕度過高,並配合合理之肥培管理,可有效降低炭疽病之發生。藥劑防治可任選擇42.2%腈硫醌水懸劑1,000倍或39.5%扶吉胺水懸劑2,000倍或50%克收欣水分散性粒劑2,000倍稀釋液,於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
萎凋病
本病由鐮胞菌(Fusarium oxysporum, 與F. solani) 感染所造成,以大薯類及長薯類品種較易受害。病株初期僅在睛天萎凋,而後逐漸嚴重,由下位葉之葉脈開始黃化再擴及全葉,最後整株枯死,病株近地面藤蔓斷面或塊莖斷面可發現維管束褐化情形,切取片段病組織置入塑膠袋,1~2天後即可在斷面發現淺粉紅色或淺紫紅色之菌絲。以砂質土種植山藥受本病危害程度較黏質土嚴重,目前尚無推廣藥劑,整地時施用孫黃添加物為目前較可行之方法。嚴重發病田區必須長期淹水,亦可與水稻行一年間隔之輪作
白絹病
本病由病原菌Athelia rolfsii感染所造成,農民俗稱根腐病,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間較易發病,初期病株地際部出現白色放射狀似玻璃纖維狀菌絲,包圍植株基部,而後菌絲塊上面形成直徑l~2公分,淺土褐色,狀如粉圓之菌核,造成病株地際部腐爛,地上部出現萎凋、枯死。地下塊莖受害時出現索狀菌絲,也會出現菌核。病原菌喜疏鬆之木質纖維,尤其醱酵不完全、碳氮比高、富含纖維之有機質肥料常成為病菌之溫床。白絹病防治,建議使用枯草桿菌懸浮液500倍稀釋液,於定植時澆灌一次,每隔40-50天再澆灌1-2次,如此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亦可於定植前施用少量尿素添加苦土石灰之混合物,利用釋出之氨氣殺死病原菌。
疫病
本病由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感染所造成,連續下雨時,尤其梅雨季節容易發生危害。病株地際部或幼嫩藤蔓梢,易受感染,初期呈水浸狀而後褐化隘縮,塊莖鬚根褐化腐爛,但很少危及薯塊。目前長形山藥利用塑膠管栽培,造成塑膠管內排水不良,因此地下部受害機率因而升高,雖然薯塊受害不多,但鬚根減損,對產量與品質,或外觀均造成損失。改善排水可有效防治疫病的發生,灌溉時水面僅可淹至畦溝之一半。九月以後,因塊莖開始生長,灌溉時畦溝水面勿淹過塑膠管末端,以免因塑膠管內介質填充物或土壤之水分含量過高,影響塊莖之生長及薯形。
病毒病害
山藥以無性繁殖為主,塊莖為其主要繁殖器官,病毒可經由塊莖傳染至下一代,常造成葉片嵌紋、葉脈壞疽,葉脈間黃化,葉片狹小或扭曲變形等病徵,罹病植株塊莖變小而影響產量.此外,病毒更可藉機械或媒介昆蟲傳播,於山藥生育期感染健康植株。因此,山藥病毒病害的管理,必須建立健康種薯檢查制度,利用進出口檢疫及種薯病毒檢驗,生產健康種薯供應販售。農友對於田間罹病植株,應配合媒介昆蟲管理與田間衛生,避免留種,方能杜絕病毒病害的發生。本病目前並無防治藥劑。
線蟲病害
因山藥連作栽培與罹病種薯流通,容易造成病原線蟲危害,線蟲種類以根瘤線蟲(Meloidogyne spp.)及南方根腐線蟲(Pratylenchus coffeae)為主。根瘤線蟲感染塊莖,造成塊莖上有明顯腫瘤凸起,皮下組織有壞疽斑點,南方根腐線蟲則造成塊莖深入組織1至5公分之乾腐裂陷,組織呈黑褐色木栓化,疏鬆若海綿之病徵。若逢潮濕季節常導致腐敗,降低商品價值,且採收後不耐儲存,影響產值甚鉅。山藥線蟲病害防治,以健康種薯檢查與種薯消毒為主,建議農友對自行留種或購買的種薯進行檢查篩選,輕微罹病之種薯,可利用2,000ppm的24%歐殺滅溶液或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推薦之殺線蟲劑浸種30分鐘進行種薯消毒。零餘子為山藥地上部產生的繁殖體,不受地下部病原線蟲危害感染,可培育零餘子成為健康種薯。
山藥線蟲病害目前植物保護手冊並無正式推薦藥劑可供田間防治之用。防治方法以種植前進行土壤消毒處理為主要防治措施,每分地土壤中加入尿素60公斤,配合塑膠布覆蓋,經尿素轉化為氨氣毒殺病原線蟲。上期作山藥罹病率超過40%之田區,建議於種植前每公頃施用3%加保扶粒劑3公斤進行土壤消毒處理,但切勿於種植後施用殺線蟲劑,以免施藥時機不當造成農藥殘留。生物防治可應用有機添加物蝦蟹殼粉40%、蓖麻粕40%、海草粉10%、黃豆粉5%及糖蜜5%等混合,加入放射線菌等拮抗微生物發酵而成之LT-M生物製劑,於山藥種薯栽植時,依照塑膠栽培管長度,每公尺添加0.5-1公斤於管內栽培介質中,亦可表施於栽培管表土上,對根瘤線蟲及南方根腐線蟲具有良好防治效果。

資料來源:
作者:吳信郁、葉俊巖
出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特刊第03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