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螺貝的點點滴滴 / 螺貝大千世界 / 螺貝大千世界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螺貝大千世界
發文日:101/08/30

螺貝大千世界

       俗話說:做什麼像什麼。自然界的生物也是這麼回事,生存在什麼樣的環境,吃什麼樣的食物,他的身體構造就會特化成合適的樣貌;螺貝類也是如此,乍看之下牠們是一群緩慢而柔弱的軟體動物,其實無論是獵殺、採捕、跳躍等如此快速的動作,螺貝類都可以展現出強而有力的一面,以下就螺貝類的生態食性來加以解說各形各色的螺貝大千世界。

食性

過濾水中物質的貝類:

  • 這一方面可說是雙殼貝的大本行,幾乎所有雙殼貝都是藉由”濾食”(過濾水中物質)的方式來獲得生存所需的養分來源。濾食,由雙殼貝所具有的兩根大水管來講起,這兩根水管同時肩負了雙殼貝生殖與攝食的功能,兩根水管一出一進,藉由吸入水體的方式過濾水中的微細藻及有機物質或浮游生物體做為養份,再由另一水管排出水體;而某些螺貝則有特殊的濾食方式,如蛇螺由殼口分泌黏液來網羅水中的有機物質及浮游生物。

以海藻為食的貝類:

  • 許多螺貝都以海藻為食,無論是附著於礁岩上的藻膜如石蓴及滸苔,或者大型海藻如昆布、紫菜、鹿角菜、龍鬚菜等,都有不同的螺貝類以此為食。如鐘螺、蠑螺等,就是以刮食礁岩上藻膜為食的典型例子,而常見的鮑螺(九孔螺)則是以大型海藻如龍鬚菜等為食,這些螺類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移動能力,才能四處尋找可食用的海藻類食物,因此大多以單殼貝類為主。

具侵略性的肉食貝類:

  • 肉食性的貝類通常都有一套捕捉獵物的特殊方式:玉螺以齒舌在雙殼貝上鑽孔後吸食其肉,外型美麗的骨螺也是鑽孔能手,大法螺捕捉海星後以齒舌分泌酸液吸食整隻海星,芋螺齒舌特化成為”魚叉”並帶有劇毒,可彈射穿刺獵物將其毒斃後再吞食,人類也得小心,一些劇毒種類甚至可在數分鐘內至人於死,如織錦芋螺及殺手芋螺。鶉螺以吞食棘皮動物為食。頭足類的章魚、烏賊、鎖管類則以發達的腕足進行補食小魚或甲殼類動物。

活動方式

週期性活動的螺貝類:

  • 許多螺貝類有週期性的活動模式,淺海潮間帶的單殼貝大多有日入而出、日出而息的習性,白天時躲藏在岩石陰暗處不動,等到日落時分再爬出來覓食,如蠑螺、海捲等,如此可以避開白天陽光的曝曬,又能減少被捕捉的危險。潮間帶雙殼貝則有隨著潮水漲退而活動的習性,海水漲潮時鑽到較上層使水管能露出沙土面來進行濾食,退潮時就向下鑽到較深處,一方面躲避敵害,二方面可保持水份的潮濕。

會回家的螺貝類:

  • 棲息在礁岩上的笠螺、青螺等會在同一個地點棲息一陣子,在岩石上形成一個凹洞,覓食時才走出所謂的”家”。

會游泳及跳起的螺貝:

  • 頭足類會游泳不稀奇,他們天生就是軟體動物中的游泳能手,靠著一個能噴射的大砲管快速移動,無論是逃脫或補食都好用!但雙殼貝會游泳的就很稀奇,常見的扇貝就是如此,當遭遇海星攻擊時,扇貝可以藉由雙殼快速的開合帶起水流向上游泳逃離,模樣有趣。而淺蜊被挖起放在水族缸時,其會用發達的斧足推頂缸底進行小距離的跳躍動作,非常靈活。

棲息地

潛入泥沙的螺貝類:

  • 會潛沙的螺貝類大多為雙殼貝,他們利用斧足進行鑽沙行為,依種類不同潛的深度也不同,有些只在泥沙的表面幾公分處,但如象拔蚌則可深潛達100公分左右。少數棲息沙地的單殼貝也具有潛沙的習性,如象牙鳳螺、楊桃螺、唐冠螺等,平時躲藏在沙中,嗅到食物時才由沙中鑽出覓食。

四處爬行的螺貝類:

  • 大多數腹足類或多板綱都會在岩石表面或珊瑚礁上四處爬行覓食或遷移,這些螺貝多有發達的腹足,可牢固吸附於各種堅硬物體上,有的以岩石上藻膜為食,如鐘螺及笠螺,有的啃食大型海藻類,如鮑螺,也有的以肉食為主進行補食行為,如玉螺、結螺等等。

附著於固體上的螺貝類:

  • 這些貝類大多為雙殼貝,通常固著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會以稱為足絲的器官附著於硬物上或石縫中,常見的殼菜蛤、黑蝶貝、障泥蛤、江蛤等都屬於這類,一些種類在幼貝時會分泌足絲附著於沙粒或岩石上直到成貝才脫離進行潛沙行為,如淺蜊及海瓜子簾蛤。另一種為終生固著型,如牡蠣、海菊蛤等,其貝殼與固著基底合為一體,需以器具敲擊才能採取,這些貝類並不移動,只在潮水來時進行濾食行為。

鑽孔的螺貝類:

  • 少數螺貝類會在堅硬物體上鑽孔棲息,黑石蟶俗稱灘或黑灘,棲息於珊瑚礁岩的孔洞之中,會由外套膜分泌酸液溶化石灰質,採捕者需敲破珊瑚礁才能取得這種貝類,因此目前黑石蟶為禁採物種,蛀船蛤科的雙殼貝類會在木頭上鑽孔棲息,海邊漂流木上大大小小的孔洞大多是他們的傑作,早期的漁夫很怕這類生物,因當時船體多為木造,常遭受蛀船蛤的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