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梅花意識 / 梅名梅姓 / 黃梅戲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黃梅戲
發文日:101/06/23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六大劇種之一,源於湖北黃梅縣一帶。最初起源於農村中成長起來的民間小戲,經過獨角戲、兩小和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伴唱等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在湖北黃梅完成,因乾隆、道光時期連年的水災,隨著黃梅災民流向安徽安慶。受當地語言,說唱音樂及「徽調」、「高腔」的影響,豐富了自己,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地域特色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和香港特區等地,台灣亦有黃梅戲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早期的劇目,有「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齣」。民國時期,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劇目數量無法滿足觀眾要求,於是新增內容,根據唱本和章回小說編寫「幕表戲」,又向京劇等其他劇種移植劇目。
建國後,黃梅戲改編及創作不少反映現代生活的劇目,並整理傳統劇目,當中以《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等劇影響較大。
近年,同其他傳統劇種,黃梅戲的發展亦面臨著嚴峻考驗。在此背景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黃梅戲嘗試進行一些改革和創新,一些新編黃梅戲相繼創作出來,如《雷雨》、《六尺巷》、《孔雀東南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