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丹參栽培利用 / 栽培管理 / 耕作制度對丹參產量與有效成分含量之影響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耕作制度對丹參產量與有效成分含量之影響
發文日:103/09/14
耕作制度對丹參產量與有效成分含量之影響

在同一田區連續種植丹參會有品質變差之情形,為了解連作對其產量與有效成分含量之影響,在同一試驗田連續種植丹參2年與3年後,調查分析其產量與品質;並於二處試驗田種植丹參,其前作分別為枸杞與當歸,分析輪作對其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一)連作:
(1)Monoculture-2nd:以同一試驗田連續種植丹參2年。
(2)Monoculture-3rd:以同一試驗田連續種植丹參3年。
(二)輪作:
(1) Rotation-1:於試驗田進行枸杞-丹參輪作。
(2) Rotation-2:於試驗田進行當歸-丹參輪作。
在花蓮縣吉安鄉本場田間均採作畦栽培之方式,於10月份種植,隔年9月收穫,取樣調查丹參植株的株高、全株鮮重、根鮮重、根徑等農藝性狀,並分析丹參酚酸B、丹參酮IIA等成分含量。

■試驗結果顯示:
(一)不同耕作制度的產量比較:丹參以連作與輪作二種栽培處理,試驗結果顯示,丹參連作二年、三年的根部產量分別為278 g與189 g,枸杞-丹參輪作後的丹參根部產量為324 g,當歸-丹參輪作後的丹參根部產量為307 g (表3)。
(二)不同耕作制度的有效成分含量比較:丹參連作二年、三年的丹參酚酸B含量分別為42.63 mg g-1與41.5 mg g-1,枸杞-丹參輪作後的丹參酚酸B含量為63.2 mg g-1,當歸-丹參輪作後的丹參酚酸B含量為58.4 mg g-1 (圖1)。丹參連作二年、三年的丹參酮IIA含量分別為1.46 mg g-1與0.54 mg g-1,枸杞-丹參輪作後的丹參酮IIA含量為2.8 mg g-1,當歸-丹參輪作後的丹參酮IIA含量為2.3 mg g-1 (圖2)。
本研究結果,在同區塊土地進行丹參連作栽培,其根部產量與有效成分皆比枸杞-丹參輪作栽培方式者為低,連作二年、三年的根部產量各減少14.2%及41.7%;丹參酚酸B含量各減少32.6%及34.3%;丹參酮IIA各減少46.4%及80.7%,顯示隨著連作時間延長,其產量與品質更為降低。同樣將丹參連作二年、三年與當歸-丹參輪作比較,丹參連作的產量與有效成分皆降低,連作二年、三年的根部產量各減少9.4%及38.4%;丹參酚酸B含量各減少27.1%及28.9%;丹參酮IIA各減少34.8%及76.5%。本研究結果顯示,合適的栽培密度與輪作方式其根徑也較大,商品價值相對較高。

研究指出,丹參連作導致生長期的枯苗率增加,地上部與地下部生長降低,根系數目、直徑及長度減小,產量降低,有效成分含量減少,甚至根系外觀畸形,根韌皮部發生萎縮、腐爛,嚴重影響商品價值,此連作障礙原因,可能與丹參根系所釋放物質改變土壤微生態結構有關,最後影響產量與品質 (張,2014; Zhang et al., 2005)。作物輪作為常見且有效的農業生產方式,可用來克服連作所產生的相關問題,本試驗以枸杞(Lycium chinense)與當歸(Angelica acutiloba)分別與丹參進行藥用植物輪作栽培,試驗結果二種輪作栽培方式的產量與有效成分皆優於連作方式,但以枸杞與丹參輪作為佳,依作物收穫部位特性,枸杞利用部位為葉片及果實,而當歸則為根部,此與丹參相同,當前作作物的收穫部位與丹參不同時,較不易影響丹參之生長發育,因此和枸杞輪作的丹參根部產量與有效成分含量均較高。

參考文獻
1. 張琳 2014 連作丹參生理生態特性研究 山東中醫藥大學碩士論文。
2. Zhang C. L., Q. Sun and Q. Ye. 2005. Obstacle effect of continuous cropping on Salvia miltiorrhiza growth.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25(5):1029-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