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番茄栽培 / 有機栽培 / 有機番茄栽培技術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有機番茄栽培技術
發文日:100/12/25

一、前言:

       自科技昌明以來,由於化學肥料、植物保護藥物或生長調解劑大量使用,加上育種及遺傳工程等的進展,使得農業生產方式產生劇烈改變,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產量,解決了糧食不足的問題。然而,卻也同時產生了環境之污染及生態破壞問題。有鑑於此,一種新的耕作模式,因運而起,早在1924年德國人Dr. Rudolf Steiner提倡農作物有機栽培法,當時雖未被大眾所重視接受,但到了1970年代能源危機發生,使得世人知道地球資源並非無窮盡,需要大家珍惜方能永續經營。維護環境,確保後代永續生存空間,受到世界各國重視。於是近年來有機農業蓬勃發展。台灣也不例外,自1986年起推廣永續農業,截至2006年12月為止,有機農產品栽培面積已成長至1708.65公頃,栽培農戶898戶,較1997年288公頃,385農戶種植,大幅成長6倍之多。

       番茄2007年台灣栽培面積超過3700公頃,多集中在嘉義縣、南投縣、台南縣市及高雄縣等地。其果實形狀及色澤多樣化,品質風味特優,營養價值高,具茄紅素、類胡蘿蔔素及各種維生素,食用方便又耐貯運,是消費者日常生活重要的蔬果之一。番茄原產於溫帶地區,忌高溫、淹水,但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夏季高溫多濕,以致番茄易出現生理障礙,難以正常開花結果,故多於秋季種植。然而番茄病蟲害種類繁多,雖以設施種植亦難以控制,採用有機方式種植殊為不易。本文將就有機番茄栽培栽培管理方式進行介紹,作為農民有機栽培的參考。

二、適合有機栽培番茄之品種:

(一)台中亞蔬10號:雜交一代大果型鮮食品種(見圖1-1),非停心性,生育旺盛,葉覆蓋性優,單總狀花序,每花序具6-8朵花,結果率秋作 89%,晚夏作為42%。果實圓形,未熟果果肩濃綠色,成熟果紅色,平均單果重164公克,可溶性固形 物為5.0°Brix,硬度極硬(2.76kg/5mm)。南部平地晚夏作44.4公噸/公頃,定植至終收日數需114-135天,果實產期為42-68天。抗番茄嵌紋病毒病,中抗青枯病及抗萎凋病(生理小種1)。
(二)花蓮亞蔬18號:雜交一代大果型鮮食品種,果實品質及風味佳,果形圓形,質地口感脆,平均單果重 142公克,大小適中,糖度高達 5.5oBrix,風味佳,硬度高,不易裂果,耐貯運,同時未熟果色濃綠肩一點紅,消費市場接受度高。本品種耐熱性中等,適合春、晚夏作種植,每公頃產量平均約 36.4 公噸/公頃。此外,本品種除了抗番茄捲葉病毒病之外,也具有抗菸草嵌紋病毒病及抗萎凋病等優良特性。
(三)台南亞蔬11號:小果鮮食雜交一代品種,半停心型,每1-2片葉著生一花序,每花序花朵數18-26朵花,夏季著果率約為50%。果實為長橢圓形,未熟果色淡綠,成熟果紅色,平均果重10.4公克,硬度高,裂果性輕微,2個心室,可溶性固形物為6.5 oBrix。每公頃產量南部春夏作平均約為37.6公噸。抗菸草嵌紋病毒番茄小種1與抗萎凋病生理小種1和2。
(四)台南亞蔬19號:小果鮮食雜交一代品種(見圖1-2),半停心型,每花序花朵數12-18朵花,春季著果率約為75%。果實橢圓形,成熟果紅色,平均果重13.5公克,硬度高,裂果性輕微,2個心室,可溶性固形物為6.9 oBrix 。每公頃產量南部春夏作平均約為47.6公噸,播種至完成採收總日數159-166天。抗番茄捲葉病毒病(具Ty-2基因),抗番茄嵌紋病毒病(Tm-2a)與抗萎凋病生理小種1和2。
(五)花蓮亞蔬21號:小果鮮食雜交一代品種,非停心型,果形橢圓形,成熟果橙色,平均單果重 13.5公克,可溶性固形物平均為7.3 oBrix,果實成熟集中性良好,適合成串採收;耐熱性中等,適合春、晚夏作種植,每公頃產量平均約為 40.1 公噸;播種至完成採收總日數約175-203天;抗病性優良,兼具抗番茄捲葉病毒病、番茄嵌紋病毒病、萎凋病及青枯病等特性。

三、栽培管理方式:

(一)種植適期:有機番茄著重在適地、適時種植。大果番茄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種植;小果番茄耐熱性較佳,除秋冬之際外,耐熱品種尚可於春、夏季種植。
(二)土壤選擇:以無污染,且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酸鹼度在pH5.6-7.5間之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為合宜。田區需與慣行栽培田有所區隔,以水田為前作最佳,避免與茄科、洋香瓜連作
(三)育苗:以穴盤育苗較簡易且成活率高,春秋作可用128格穴盤育苗,夏作則採用72格穴盤,較易培養健壯苗,每格放1-2粒種子,再覆土、澆水,播種後3-10天即可出芽,待子葉完全開展後進行疏苗,使每一穴格一株即可。長出本葉2枚後,以液體有機肥補充養份,待苗長至4片本葉後即可移植,共需25-30天。另外,育苗場所以60目白色尼龍網隔絕銀葉粉蝨侵入,夏季需加強通風以免細菌性斑點病發生。
(四)栽培密度:有機番茄栽種不宜過密,以免降低通風及採光。大果番茄行株距為75-150 × 45公分,每分地約種3300株;小果番茄春、秋作行株距為75-150 ×60公分,每分地約種1500株。
(五)耕作模式:可採用露天或設施栽培(圖2-1),利用設施栽種可減緩風雨為害,並阻隔害蟲侵入。但相對設施內高溫也造成開花結果的障礙,但也可於正午期間開張遮蔭網來降溫,或裝設室內循環風扇加強通風(圖2-2)。露天栽種氣溫雖較設施者低,但它無法避免風雨為害外,加上這幾年番茄捲葉病毒病為虐,造成露天栽種者極大損失,因此有機番茄耕作模式仍以設施栽培較佳。
(六)栽培管理方式:有機番茄宜採立支架栽培方式,較常用者有竹架交叉搭設及拱形錏管架設兩種。
(七)定植:移植前一周,減少灌水,增加光照,使苗強健,定植前12-14小時充分澆水。定植時依預定行株距挖穴,將幼苗置入,並蓋土至子葉處,如為徒長株可種深一些。將覆土輕輕壓實,種完立即灌水。定植後七天補植缺株。
(八)覆蓋:為防止雜草滋生、及雨水沖刷畦面可加鋪稻草、花生殼等植物殘體或銀黑色塑膠布。銀黑色塑膠布可有效防治雨水沖刷及雜草滋生,但它會提高土溫,影響植株生長。如在夏季使用,可在畦面加鋪稻草,特別是植孔周遭,減少熱氣直接影響幼苗,此外在畦溝兩側切割20公分長裂縫,使熱氣散出(見圖3)。
(九)灌溉:番茄定植後立即灌水,可採用澆灌、溝灌及滴灌,考慮日後雜草防治,建議使用滴灌。植株成活後,依據土壤狀況來調整灌溉時期,一般旱季時每隔2周灌一次水。番茄自始花期至盛果期最需要水份,於此期間缺水,導致落花落果甚至提早老化。果實進入轉色期可適度減少給水,以免影響果實風味。果實生長期間保持土壤水份穩定,不要乾濕變化過於巨烈,導致果實發生裂果或缺鈣。
(十)整枝:小果番茄半停心型品種作採用「四幹整枝」,除原主幹(著生第1花序之枝條)及第一分枝為主要雙幹外,應在接近地面處選擇生長最粗壯的另二分枝為第3及第4幹;非停心型品種採用雙幹整枝,保留主幹及第一分枝即可,其於側枝去除。大果番茄採用單幹整枝,僅留主幹,其於側枝均去除,每花序留4-5果,留7-8花序,最後一花序頂端留3片葉後摘除頂芽。整枝時期應在第一花序出現(約為定植後14天)後行之,不宜過早,否則會影響往後之生長勢。
(十一)施肥量與施肥法:種植前先採土樣分析,番茄每公頃合理化施肥推薦量為:氮素200-250㎏,磷酐150-200㎏,氧化鉀120-180㎏,依據分析結果進行施肥。依有機質肥料成份換算其使用量,其中60%施肥量充作基肥整地時一併拌入土中,其餘充作追肥,分作兩次於定植後及第一次採收後施用。
設施內番茄果實常有尻腐病發生,但不見得是土壤缺鈣,保持設施內土壤水份穩定,將可減少尻腐病發生(見圖4)。如果發病,將病徵果摘除,葉面、幼果部位噴灑有機鈣肥。
(十二)嫁接管理:番茄部分疾病如青枯病、萎凋病及根瘤線蟲可採用嫁接茄子砧木來防治,茄砧上可耐淹水、.耐鹽鹼性及增加果實糖度(圖5)。嫁接苗多採套管切接方式,嫁接後移入癒合室,在高濕低光度情況下,使接合部位癒合,再移到育苗室進行一般管理。嫁接苗雖有諸多優點,但是嫁接苗貴,較易發生尻腐病,育苗期也較長,且生長勢較弱、果重略微減少。其管理較自根苗有所不同,灌溉及施肥頻率需增加;保持土壤濕潤,使土壤水分變化不要過於激烈;避免接穗接觸土面,發生新根。
(十三)病蟲害防治:應針對病原菌、寄主及環境三者間關係,採取各種非農藥的自然防治法,促使益蟲、益菌能夠與害蟲病菌維持在良好的生態平衡狀態,使作物不受到嚴重傷害。常見的有機防治方法簡述如下:

1.選用抗病(蟲)品種:此為針對特定病害之根本方法,特別是許多無法藥物控制的疾病,如病毒病、青枯病及萎凋病菶。目前番茄抗病品種有種苗亞蔬15號、台南亞蔬19號、花蓮亞蔬21號等抗番茄捲葉病毒病,種苗16號抗青枯病、花蓮亞蔬17號抗晚疫病等。
2.栽培防治:保持田間衛生,拔除感病株並移至它處,並清除田區雜草,以減少病蟲害藏匿場所;田地水旱作輪作或浸水將可減少土傳性病蟲害發生;嫁接抗性砧木可提高番茄抗青枯病、萎凋病及根瘤線蟲能力;在田區周遭種植忌避作物,減少害蟲侵入;此外,適期種植,植株較為健壯,對病害忍受力也較高。
3.物理防治:採用隔離、遮斷等方法,使害蟲無法侵入田區,或雨水無法流入,進而減少土傳性病害發生;利用昆蟲對光及色偏好,製作黏板來誘殺害蟲,一般多用黃色、綠色,也可用藍色黏板補捉薊馬;田區翻耕後長期曝曬或浸水,來撲殺土壤害蟲及有害微生物;此外,也可直接人工補殺。
4.生物防治: 方法繁多,天敵(草蛉、瓢蟲、螳螂等)、捕食動物 (家禽﹑青蛙) 之利用;蘇力菌、昆蟲病源微生物及其製劑(綠僵菌、黑殭菌等);拮抗微生物及其製劑(木黴菌、枯草桿菌、放射菌、幾丁質分解菌);或以性費洛蒙誘殺番茄夜蛾、斜紋夜盜蟲。
5.自然農藥防治:以大蒜﹑苦楝﹑香茅﹑薄 荷﹑芥菜﹑蘆筍﹑萬壽菊﹑菸草﹑海藻﹑苦茶粕﹑咖啡粕﹑草木灰﹑釀造醋﹑酒類﹑牛乳﹑砂糖﹑麵粉﹑植物油﹑矽藻土噴灑植株,來防治病蟲害。

(十四)雜草防治:方法頗多,但以人力、機械耕除最為有效。可配合滴灌或覆蓋,減少雜草滋生。另田區結束採收後,放入雞隻,清除殘株、雜草種子等。

四、結論:

       台灣地區處於亞熱地帶,對番茄生產本就有諸多的障礙,加上近年來番茄捲葉病毒病的危害,使得番茄生產更加困難。利用有機方法來生產番茄雖然不易且產量低,但以環保、健康的觀點來講,還是值得大家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