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番茄傳奇 / 番茄沿革 / 番茄起源及栽培歷史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番茄起源及栽培歷史
發文日:2011-12-30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L.)茄科(Solanaceae)草本植物,原產於南美洲西部沿岸安地斯山區,起源中心為秘魯。後來擴散到中美洲,為馬雅人及其他部落所栽培、烹煮食用。當時的番茄果實僅具二心室,與現在的番茄截然不同。墨西哥原住民阿茲特克人將番茄稱為Xitomatl,因其與另一種作物Tomatl (Physalis ixocarpa)相類似,在14世紀西班牙人將兩種作物統稱為Tomate並帶回歐洲、加勒比海地區及菲律賓,最後擴及全世界,但僅番茄成為最受歡迎的蔬菜。
番茄傳入歐洲後並不被認為是蔬菜,而是作為觀賞植物或是藥物來栽種,甚至認為有毒,直到19世紀初大多數美國人還是這樣的認為。世界各國對番茄之果形、喜好因地區不一,如歐美地區喜好鮮紅色、圓形大果(150~250公克),日本、韓國及大陸喜好粉紅色扁球形大果(150~200公克),東南亞地區則偏愛紅色長橢圓形中小果(50~100公克) ,台灣喜歡果肩濃綠、成熟紅色,高球形大果(150~200公克), 即俗稱的「一點紅」。
番茄傳入歐洲後並不被認為是蔬菜,而是作為觀賞植物或是藥物來栽種,甚至認為有毒,直到19世紀初大多數美國人還是這樣的認為。世界各國對番茄之果形、喜好因地區不一,如歐美地區喜好鮮紅色、圓形大果(150~250公克),日本、韓國及大陸喜好粉紅色扁球形大果(150~200公克),東南亞地區則偏愛紅色長橢圓形中小果(50~100公克) ,台灣喜歡果肩濃綠、成熟紅色,高球形大果(150~200公克), 即俗稱的「一點紅」。
本網站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版權所有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