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茭白筍保健室 / 病蟲害防治 / 福壽螺引進的省思 --- 廖君達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福壽螺引進的省思 --- 廖君達
發文日:100/10/18
福壽螺引進的省思 --- 廖君達

        福壽螺原為台灣養殖業的明日之星,為何今日淪為農民口中的「夭壽螺」,本文將有深入探討。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俗稱金寶螺,在分類地位上為腹足綱(Gastropoda),前鰓亞綱(Prosobranchia),蘋果螺科(Ampullariidae)的軟體動物。現今在台灣全島農田溝渠、溪流中下游、低海拔的池塘、湖泊皆隨處可見,尤以堤岸、溝邊、水生植物水表基部的鮮紅色卵塊最令人觸目驚心。這等原產於地球另一端的螺類,何以能在台灣展現如此驚人的生命力與破壞力,待我為您娓娓道來。福壽螺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下游及布拉大河流域的靜水區,範圍含括巴西東南地區、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等地。民國68 年,南部某學術機構自阿根廷引進台灣養殖,期能取代台灣原生種田螺,作為食用螺類。69 年開始大量養殖推廣,養殖戶遍布全臺。期間日本琉球大學、縣政府及水產養殖業者亦曾組團前來觀摩。並在養殖業者的推波助瀾下,經由國際間水族類交易,使得東南亞地區如越南、高棉、泰國、寮國、印尼、馬來西亞、香港、菲律賓在短短數年內相繼淪為福壽螺繁殖地,甚至,華南地區、日本、南韓、新幾內亞、夏威夷、澳大利亞皆無一倖免。

        福壽螺體的營養成份為蛋白質10%,脂肪2%,每100 公克螺肉的熱量僅有57 卡路里,屬於低熱量的食品。然而,由於其可食部位少(< 20%),使加工成本偏高,且肉質鬆軟,風味欠佳,不合於咀嚼感,養殖業者求售無門,遂紛紛棄養,放流溝中而蔓延全臺各地溝渠、池塘及稻田。民國71 年,首先於高屏地區發現危害初移植的二期作水稻秧苗,其後多種水生經濟作物,如茭白筍、蓮花、菱角、荷花、芋頭、空心菜等陸續發現被害,牠對環境品質的要求不高,且食性甚雜,可謂『見青則吃』,目前已成為水稻及其他水生植物最主要的有害動物。

        福壽螺為雜食性軟體動物,在台灣中部地區周年可完成兩個世代,南部養殖業者表示以浮萍飼養可達四個世代,完成一世代需歷時88~204 天。仔螺、成螺能浮於水中,隨水漂流,四處蔓延發生。成螺離開水面產卵於稻桿、溝渠、牆岸、田埂等上。卵塊呈紅色,常3~4 層覆疊而呈葡萄串狀。每一卵塊之卵粒數介於151~773 粒,每一雌螺每次平均產卵數為250 粒,每一產卵期可產卵塊數約7~9 個,每年有4 個產卵期。因此,每一雌螺每年可產出7,000~9,000 個卵,繁殖能力驚人。夏季幼螺生長至70~80 天時達性成熟期。水溫低於20℃或高於30℃時,螺體潛入土中緊閉殼蓋靜止不動呈休眠狀態,在乾燥土壤或雜草中休眠可達6 個月之久。一旦遇到水,立即打破休眠開始活動。殼高約3.5 公分的福壽螺,一日可取食水稻秧苗達12 株左右。當密度甚高時,可達到70%以上的受害率,造成50%的產量損失。
福壽螺對水稻生產的影響,包括增加了水稻產量的損失、稻苗的補植成本及福壽螺的防治成本,直接降低了農民的收益。除了影響水稻的產量外,也對於人類建康有直接的影響。牠是廣東住血線蟲的中間寄主(廣東住血線蟲會引發人類嗜伊紅性腦膜炎),一旦食用未煮熟的螺肉,則有可能傳染廣東住血線蟲。

        福壽螺在南美洲原產地的天敵種類眾多,包括多種鳥類、魚類、烏龜及河蝦,能有效抑制族群密度,因而並未對農作物造成重大的損失。在台灣,藥劑防治成為必要之惡。十數年來用作福壽螺的防治藥劑為三苯醋錫,由於此藥劑對人類及水族類皆具有毒性,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包括指甲脫落、皮膚潰爛、腫瘤、視力減退,甚至有致人失明之虞。對於水田、溝渠及溪流內的魚類、蝦、蟹、貝類也有極高的毒性,因此自民國88 年1 月1 日起明令禁止使用。此外,三苯醋錫亦會累積在農田、溪流的沉積物中,致使 “摸蛤蜊,兼洗褲” 、”捉泥鰍” 的童年記憶,不再復見。三苯醋錫的使用,對於台灣水域生態傷害之鉅,著實難以評估,不知我們的環境可否有恢復的一日?福壽螺在引進之初,是著眼於牠的繁殖力強、飼養容易及低熱量的優點,卻未曾評估福壽螺作為食用螺類是否有市場性,及對福壽螺主要寄主植物水稻的衝擊,再加上福壽螺食性雜,對環境適應力強,且迅速大量繁殖,致使棄養後遂能大量蔓延。政府及農民為了避免栽培作物的受害,每年須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藥劑防治,豈是引進者當初所能預料的。欣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於民國87 年8 月1 日正式掛牌運作,代表著台灣在防疫檢疫觀念上的重大里程碑,也期盼能在該局的積極作為下,對外來危險疫病蟲害嚴格把關,以事前完善的風險評估及檢疫流程,杜絕如福壽螺般的案例再次歷史重演,以免造成生態及農業的重大浩劫。當然,全民防疫知識及觀念的宣導亦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