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栽培技術 / 栽培技術 / (四)移植技術: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四)移植技術:
發文日:99/12/31
水田耕犁耙平後,因土壤較為鬆軟,應等候約2天左右,待泥漿完全沉澱而土表稍為凝聚時進行插秧作業,以提高插秧後的成活率及避免秧苗自然下沉或插秧太深導致高節位分蘗,影響將來抽穗整齊度,進而影響稻米品質。插秧工作非常重要,初期影響水稻之成活及單位面積株數,後期影響抽穗及成熟整齊度,因此必須確實做好插秧工作,其應注意事項如下:
1.適期插秧:插秧後初期如遭遇低溫(15℃以下),將影響水稻生育及降低分蘗數,水稻幼穗形成期遭遇低溫,將影響一穗粒數及稔實率,均會嚴重影響水稻產量收成。水稻抽穗與成熟期時應避開梅雨、颱風、寒流或東北季風的影響,而獲得較高產量及優良稻米品質,因此插秧應配合農時把握插秧適期。
2.插秧密度:目前插秧工作大都以插秧機操作,依現有插秧機之規格均採寬行密植方式,行距以27〜30公分,株距以13.5〜16.5公分,每公頃約224,467〜246,914欉為宜。插秧時每欉秧苗數不宜過多,以每欉5〜7株為宜,若每欉秧苗數多再加上分蘗所增加之株數,使莖稈無充分的空間伸展,將造成欉內競爭的空間排擠作用,則莖稈必較為柔細,不利於一穗粒數的發育,且對於病蟲害的抵抗性亦較差,同時因過於繁密造成通風不良與病蟲害滋生的溫床,以及易於倒伏對於產量並無實質的助益,反而影響稻米品質,因此農民應視其土壤肥力、品種別與期作別加以適當調整,通常每公頃用苗數約為220〜250箱。
3.插秧深度:插秧時應予淺植並避免植傷,因插秧過深會抑制下部節位的分蘗,而由上部節位開始分蘗,使分蘗期延長造成抽穗不整齊及成熟期不一致,導致未熟青粒米增加,降低碾米品質。因此,水稻插秧不宜過深,插秧深度以土面下2〜3公分為宜。
4.南北走向:為使稻株能全面接受日照及增加通風性,培養健康植株,以減少病蟲害及倒伏之發生,插秧時稻株行向最好安排南北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