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蘆筍歷史情報 / 蘆筍產業推手 / 百年農業點將錄 台灣蘆筍產業發展~專訪陳榮五場長(一)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百年農業點將錄 台灣蘆筍產業發展~專訪陳榮五場長(一)
發文日:100/01/06
文/圖 黃惠琳 陳水心

蘆筍的引入與發展

  根據陳榮五場長所整理的文獻資料,台灣蘆筍的栽培始於1934年,最早由台北州農業改良場自日本引進Palmetto品種試植,當時以不留母莖方式採收,可惜未能成功。1955年農林廳台北區農業改良場自美國引進美麗華盛頓、「加州大學309」、「加州大學711」等品種,進行觀察試驗。1956年在彰化伸港鄉從事進一步試種,由食品加工廠試製罐頭,外銷香港和東南亞。試銷結果大受歡迎,且供不應求。於是即在1960年作大規模栽培,由加工廠利用鳳梨洋菇製罐休閒期,加工製蘆筍罐頭大量外銷。政府也積極輔導,協助業者擴充設備,開拓海外市場。1964年,中部西海岸一帶種植蘆筍面積增至270公頃,總產量661公噸,每公頃產量5,280公斤,一躍與洋菇、鳳梨鼎足而立,在全臺農業年報中佔一重要地位。工廠方面外銷數量也達3萬3千箱左右,外匯收入41萬美元,正式列入國際貿易商品項目紀錄中。
  
  1965年開發留母莖栽培法生產,使蘆筍能在亞熱帶、熱帶之台灣地區栽培生產,令國外學者讚賞,而引導台灣蘆筍罐頭外銷躍居世界第一位,對國家經濟之貢獻至鉅,且研究開發熱帶地區栽培品種,發展熱帶地區蘆筍栽培產業。蘆筍留母莖栽培法技術開發成功,生產原料加工,製罐外銷至世界各國,高峯時期栽培面積達18,686公頃(1975年)。
  
  由於受到貿易自由化、國際化等影響,目前台灣蘆筍栽培面積僅600公頃左右。綠蘆筍從1972年開始推廣,目前約有540公頃,主要產區分布於彰化縣二林鎮、芳苑鄉、雲林縣虎尾鎮、嘉義縣六脚鄉、鹿草鄉及新港鄉、台南善化鎮、將軍鄉、安定鄉及屏東縣九如鄉、新園鄉。

品種演變

  陳榮五場長說,蘆筍因為有「植物青」的特殊氣味,早期消費者不喜鮮食,但是以馬口鐵裝罐後的蘆筍反而有香味產生。早年蘆筍在歐美國家屬奢侈品,有很大的消費市場,德、義、法、美等國多消費白蘆筍罐頭,後來漸漸轉變為吃冷凍綠蘆筍,因此我國的蘆筍生產品種也由白蘆筍漸漸移轉為綠蘆筍,並且綠蘆筍營養成分比白蘆筍高,加上風味佳,且用途廣泛,頗受消費者好評。
  
  台南場由歐美引進品種雜交、選拔,命名推廣的品種有陳榮五等人在1984年育成的白蘆筍台南選1號、台南選2號及綠蘆筍台南選3號,近期則有陳水心等在2004年育成的綠蘆筍台南4號。目前研發方向更朝多色蘆筍品種(紫色)進行選育。

  另外,早期由於蘆筍屬高價位蔬菜,陳榮五場長於是引進蘆筍的替代作物-台灣黑皮波羅門參進行試驗研究,在沿海鄉鎮地區試種,同時為了發展該地區特色農產品,輔導將軍、佳里等鄉鎮栽種胡蘿蔔、牛蒡等作物,對台南嘉義沿海地區的農業發展貢獻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