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落花生活動 / 活動紀錄 / 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農業科技大展雜糧展區活動紀實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農業科技大展雜糧展區活動紀實
發文日:100/06/23
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農業科技大展雜糧展區活動紀實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農業科技大展於2011年1月1日至1月31日開展,本場為雜糧展區之負責單位,集結各試驗改良場巧思,將一般民眾常食用的雜糧作物變化成美麗的藝術裝置,不僅具有科學教育意義,更增添生活美感。

  首先進入雜糧展區與大家分享的是農村歡喜收穫的景色,入口棚架懸掛早期農村穀物如玉米乾燥方式,並點綴大豆植株及花生莢果之串珠。棚架兩側利用雜糧穀物作裝飾,呈現熱鬧氛圍。棚架旁以牛車裝置雜糧種子,象徵無窮希望與滿足,並陶醉於滿載而歸的豐收饗宴。

展區內又分為五個單元,展示台灣優質雜糧產業:

小宗雜糧

  包含薏苡、蕎麥、胡麻、高粱、小米及小麥,這些雜糧生產面積小,但部分含有功能性成分,是加工產品與健康需求不可少的材料。小宗雜糧造景區配合植株展示,民眾紛紛對這些穀物的植株本尊驚訝連連;「原來薏苡長這樣!」、「啊!小米、高粱傻傻分不清」、「蕎麥和路邊雜草好像喔!」…。

豆類作物

  包含紅豆、綠豆、大豆及樹豆。臺灣紅豆栽培面積約4,000公頃,目前主要栽培品種為高雄8號及高雄9號。大豆品種改良至今總共育成40個品種,大幅提高生產力及品質。綠豆主要栽培品種為台南5號。樹豆大多於原民部落粗放栽培,分布零星。此單元有一隻用大豆莢及樹豆種子裝置而成的小鹿,總是吸引民眾爭相拍照留念,色彩多樣的豆類種子盛裝於魚型玻璃容器,不僅展現品種多元化,更是一尾美麗的熱帶魚。

玉米

  臺灣玉米的栽培面積約18,000公頃,12,000公頃是食用玉米,6000公頃為飼料玉米。近年為提高糧食自給率及活化休耕農地,將逐年增加飼料或青割玉米種植面積。此單元展示各種玉米品種,呈現玉米多樣性,更有一隻人氣指數超高的玉米豬,玉米豬體上的「豬事大吉」深得眾人喜愛,彷彿留影後這一年將會「諸事大吉」。

甘藷

  臺灣甘藷栽培面積約1萬公頃,供食用與加工使用。主要品種為台農57號及台農66號,葉菜甘藷品種為台農71號,並於2007年育成紫肉甘藷品種台農73號。展示區呈現色彩豐富的多樣甘藷,並利用甘藷生長箱,讓都市民眾更能深入了解甘藷在土壤下實際生長情形;彩色培養基搭配造型玻璃容器,讓組培苗不僅健康更是藝術品。

落花生

  臺灣落花生栽培面積約23,000公頃,傳統育種目標,以雜交育種改良農藝特性提高產量,近年來更是進入多元層次,朝向多色彩、高白藜蘆醇或高花青素之改良。此單元展示各種落花生品種,民眾對黑色種皮落花生特別青睞,總是駐足於此討論一番,落花生寶寶也是民眾拍照留影的焦點,一旁落花生生長箱亦深具教育意義,許多民眾吃過落花生,終於知道落花生果莢是在土壤裡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