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雜糧-落花生

 
大豆
小麥
高梁
落花生
綠豆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白絹病
果莢黑斑病
冠腐病
根瘤線蟲
黃化扇斑病毒病
條斑病毒病
斑紋病毒病
葉斑病
葉燒病
銹病
簇葉病

葉燒病 (Leaf Scorch)

學名:Leptosphaerulina crassiasca (Sechet) C.R.Jackson & D.K.Bell

病徵:
  葉片上的上表皮產生深褐色或黑色的楜椒斑點,直徑小於1毫米,點的形狀為不規則斑或小圓斑,葉片上下表皮斑點則不明顯,椒點搬在夏季或秋季播種後5星期之落花生幼株容易發現,葉燒病一般由葉片得尖端開始,初期病徵只顯現一個黃色斑,當感染處擴大至直徑3~5毫米時,其中央逐漸變成咖色,然後向葉的下方擴大形成倒三角形或楔形的咖啡色病斑,角斑的邊綠有明顯的黃色暈環。有的葉片則是由兩邊產生咖啡色的不規則病斑,在其周圍也呈現黃色的暈環。同一幼苗的不同葉片能表現兩種不同病徵,也常常在同一幼苗的同一葉片尖端有葉燒病微,而葉片其他部位呈現椒點病徵。在具有葉燒病微的葉片上,往往在晚期也重覆感染尾孢子菌或小尾孢子菌而呈現這兩種葉斑病即褐斑病或黑澀病的病徵。當銹病流行時,葉燒病的葉片也常重覆感染銹病菌。

發生生態:
  台灣種植花生的田地,一般與水稻、玉米、大蒜或西瓜等作物輪作。春作在2-3月種,秋作在6-8月播種,但是無論是春作或秋作在12-翌年1月罹病的老葉上,常有許多假囊殼殘存,造成葉片表面有粗糙黑點,以手指觸摸有突起的感覺,病原菌就在這些老化掉的葉片上過冬,當與其他作物輪作時,病原菌被遺留在土中的落葉上殘存。病原菌的生長溫度為8-35℃,其中28℃為最適溫度,超過37℃即不再生長。溫度和濕度對胞子的萌芽相當重要,當28℃濕度96.1%時,胞子在1小時之內萌芽;在25℃濕度98.5%時,胞子萌芽率則降為33.3%。濕度大,溫度適合,胞子1小時可萌芽浸染寄主,3天後即可出現椒點病徵,病原菌在植物體內繁殖1個月後產生假囊殼。菌絲在寄主體內發展常受限制,歷經1-2個月時間,其菌絲仍稀稀超過1毫米直徑而葉燒病斑也在3-5毫米範圍。病原菌只侵害葉片,假囊殼形成後,葉肉組織被瓦解,嚴重時則產生落葉,但其他部位如根和莖部則不受該菌侵害。病原菌利用空氣傳播,且只靠有性的子囊胞子侵染,因此不造成嚴重流行。

防治方法:
  這種病害因為不嚴重 ,因此防治較嚴重的落花生葉斑病或銹病等的殺菌劑都可同時控制並防治本病害。
(葉忠川,1996,植物保護圖鑑系列第37頁)
  

病徵
(蔡志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