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園前世今生 / 欽差行臺介紹 / 欽差行臺介紹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欽差行臺介紹
發文日:98/09/28

104049206_984751678651355_457398274402124589_n

走進臺北植物園,碩果僅存的清末衙署建築『欽差行臺』。歷經多少年的歲月洪流,仍舊保有官場的氣息。其珍貴性確實讓我們一同來加以認識。

  西元1884年(光緒10年)中法戰爭奠定了臺灣在戰略位置上的重要性,隔年西元1885年(光緒11年)由清朝慈禧太后正式下詔臺灣建省,並指派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同時兼管福建巡撫事物。但後續建省的行政工作卻直到西元1887年〈光緒13年〉才正式完成,設置巡撫衙門、布政使司衙門。西元1889年(光緒15年)巡府劉銘傳因應省城布政使司衙門尚未建成前,為了讓布政司有一個臨時辦公場所而設的衙署建築座落位置在臺北城的西北隅,也就是今天的臺北市警察局與中山堂及前面廣場的位置。

  西元1892年(光緒18年)為了使巡府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接待外來的官員有棲身場所並作為長官宴會的地方,特別在衙門的右轅增建一座規模較小,其建材及造型都較布政司衙門考究的建築招待所名為『欽差行臺』於西元1894年完工。同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西元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而當時擔任清廷巡撫唐景崧則在5月宣布『臺灣民主國成立』以巡撫衙門作為當時的總統府,以『欽差行臺』則作為『籌防局』,主籌戰爭的一切應急事物,這也就是現存保存於臺北植物園內的建物廳舍。同年6月日軍登臺攻陷基隆,總統唐景崧逃亡,總統府(巡撫衙門)慘遭祝融,臺北城就此淪陷。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進城,則以布政使司衙門作為御住營地,而以欽差行臺為『臺灣總督府』歷經有七任總督在此地辦公。

  直到西元1919(大正8年)總督府新設廳(現今凱達格蘭大道盡端的總統府)正式完工才搬遷,成為臺灣最高權力機構的所在地。西元1932年,日本政府為了興建臺北市公會堂,又考量古蹟保存的重要,決議將布政使司衙門拆除拆成三部移地保存,一部是移至臺北動物園〈圓山,現已拆除〉,一部是移至淨土宗臺北別院〈善導寺.現已拆除〉,另一部則遷移到臺北植物園(現已保存,則為欽差行臺註1)。

  位於臺北植物園內的欽差行臺,內政部於民國74年8月19日公告為臺閩地區第二級古蹟,原由臺北市文化局管轄,民國94年移由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管理,建築格式為三進式,進入頭門(大門)後,再穿過儀門,即可抵達後面大堂。頭門及儀門有左右廂房連接,儀門與大堂間則有左右側廊及中廊相連,形成兩個相連的四合院。由於是官署建築,建築素雅穩重,屋脊採用單脊,具有燕尾翹脊,並無華麗或繁複的裝飾。由於整體建築構造大量為木造建材,使得目前樑柱遭受白蟻及潮濕水氣的嚴重損毀,期間經歷三次的大規模整修維護,已於2010年5月重新開幕。

  古蹟是歷史的見證,也是人們了解前人文化活動最好的實體。古蹟保存與維護的目的便在彰顯歷史意義與展現前人的生活內涵。歷史告訴我們,臺灣布政使司衙門是臺北設府後,官員以臺北為行政重心的引證,臺灣建省的見證,劉銘傳治臺功業的實證,臺灣民主國的例證,日人據臺的史證。這樣一座誇耀古今的古蹟,正是需要我們好好的認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