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科(Lauraceae)植物有45屬,2000多種,是組成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重要樹種。台灣位於亞熱帶,所以樟科植物是台灣原生闊葉樹林極常見的一群植物。臺灣有六十種原生樟科植物,加上八種外來種,共約六十八種。
樟科植物大多是常綠樹種,植物全株具有樟腦或肉桂等特殊的芳香,採下樹葉,在指間輕揉,一股特殊芳香即撲鼻而來,使人心曠神怡。葉脈呈三出脈者,被稱為「桂」;有很多種類的葉為羽狀脈。大多數的花小而不起眼,花瓣與花萼均為黃綠色,特稱為「花被片」(tepals),兩者在外型上無明顯差異;仔細端詳花的構造,雄蕊數目很多,並排成3~4輪。由花的外觀及雄蕊生長排列的方式來看,樟科屬於被子植物中較原始的植物。
樟屬植物 Cinnamomum spp. |
||||||
樟樹 Cinnamomum camphora (L.) J. Presl | ||||||
|
||||||
樟腦曾是台灣早期的重要產業,現在仍有多地名稱為「樟腦寮」,即可知樟樹曾經擁有輝煌的歷史,台灣的樟腦業發展甚早,遠在明末清初鄭成功時期,福建沿海泉、漳州一帶的居民紛紛渡海來台,當時的漳州為我國主要製樟腦中心之一。於是漳州的「小灶腦術」隨之傳入台灣,開始台灣樟腦事業。樟腦曾經與木材、茶葉、蔗糖同為台灣出口之大宗而揚名國際,在台灣早期的經濟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 ||||||
日治時期,實施食鹽、樟腦等專賣制度,除訂定樟樹之砍伐、保護等計畫外,並大量造林、厚植樟腦資源,使樟腦生產達到顛峰時期。台灣光復後,曾維持樟腦公賣制度多年,惜因人工合成樟腦的競銷,以及戰爭導致原料林砍伐殆盡,致生產停頓。台灣省樟腦局於民國41年遭廢除命運,政府於民國56年取消樟腦公賣制度,從此天然樟腦有如過往雲煙,漸為世人淡忘,目前只有幾家工廠繼續小規模的生產。 | ||||||
樟腦的功用除了可製造樟腦油、驅蟲藥、香料、麻藥、無煙火藥等用途外,它還可製成樟腦磺酸,並且是合成安比西林(Ampicilline)這種抗生素不可缺少的材料,由於這個功用的發現,將使天然樟腦被進一步地研究與利用。樟樹是台灣的鄉土樹,所以常用做行道樹,有空不妨到仁愛路及中山北路走走,感受樟樹的美麗。樟樹之所以稱為樟,照《本草綱目》所載:「其木理多文章,故謂之樟。」並且也在此書的〈陳藏器〉說:「江東舸船,多用樟木;縣名豫樟,因木得名。」舸是大船,可見樟樹的堅實耐用,而以樟樹為縣名,可知它被重視的程度。 | ||||||
肉桂類植物 Cinnamomum spp. | ||||||
肉桂類植物主要分佈於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印度、斯里蘭卡(錫蘭)等地。自古以來即用在醫藥及食品用途上,其中以錫蘭肉桂(C. zeylanicum Brey.)和桂(C. cassia Blume,又稱中國肉桂)被廣泛利用。 | ||||||
|
||||||
台灣曾經引進中國肉桂栽植,但未成功。卻有它的兄弟,也是臺灣的特有種土肉桂(C. osmophloeum Kanehira)。土肉桂是樟科常綠喬木,也叫假肉桂,分佈於台灣中海拔闊葉樹林中。因植物體含桂皮醛和香豆素,整株植物都有一股特殊的肉桂香,可作為肉桂的代用品。土肉桂除供藥用、香料之外,樹皮為五加皮酒主要原料之一,木材可供建築、器具之用,木材鉋削浸水後有黏液,可供造紙黏料之用。而其樹姿優雅,終年翠綠,所以亦被用來作為園林樹木。因為具有諸多用途,所以天然林內的土肉桂遭民眾濫肆砍伐,而逐漸稀少。 | ||||||
土肉桂葉片是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尖銳,葉面距基部稍上方伸出三條明顯的主脈(離基三出脈),薄革質,上光滑,背有白粉,初有柔毛後光滑。花有股特殊香味,花很小,白色有六片花被片,果實橢圓形,成熟時呈黑紫色,外面附有一個淺杯狀果托。 | ||||||
土肉桂的辨認特徵 1.葉片上有明顯的三出脈。 2.葉揉搓後有肉桂香。 3.樹幹平滑,樹皮剝下後也有肉桂香味。 4.花白色,很小,有六片花被片。 |
||||||
楠木屬植物 Machilus spp.
|
||||||
楠木屬植物的果實下部無果托,但有六片反捲的宿存花被片,而樟屬植物果實下部有淺杯狀果托,可依此區別兩屬植物。楠木屬植物產於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海拔200到2,400公尺的地區,以中國南部和印度所產較為著名。楠木大都是高大的常綠喬木。厚厚的葉子互生,有香氣,集中長在枝條的頂端。果實多半是漿果。楠木的花很小,兩性花,圓錐花序,而花被在授粉後不會脫落,而宿存於果實。 | ||||||
楠木的芽特別大,芽外面有許多葉狀的苞片保護著,這些苞片就叫做「芽苞」。從這個芽裡可以長出葉子和花朵,所以它是葉芽、花芽所合成的混合芽,比起一般只長枝條和葉子的葉芽、或是只長花的花芽要大多了。在楠木的枝條底部常常可以看到一道道密集的線條,這是芽苞脫落後留下的痕跡。楠木的木材硬度適中,可以作為建築、家具樂器、雕刻的材料。 | ||||||
紅楠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old & Zucc. | ||||||
|
||||||
|
||||||
大葉楠 Machilus japonica Sieb. & Zucc. var. kusanoi (Hayata) J. C. Liao | ||||||
|
||||||
香楠 Machilus zuihoensis Hayata | ||||||
產於廣東、台灣、印度、越南一帶。它的種名「zuihoensis」乃是「瑞芳所產」之意。在台灣我們又叫它「瑞芳楠」,乃因它是以瑞芳地區所採的標本命名之故。其葉為披針形,香楠的木材細緻,樹皮有黏性也是製造線香的材料,故稱為「香楠」。有名的「楠仔粉」就是香楠的產物,幼枝和嫩葉浸水後的黏質也是作為造紙的黏料。香楠與豬腳楠、大葉楠、假長葉楠是臺灣木材市場上常用之良木,統稱為楠木。香楠或大葉楠的樹皮磨成楠仔粉可以作為線香的黏料。 |
資料來源:文 / 范義彬 圖 / 范義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