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烏魚達人 / 李永林 / 產履認證,開創烏魚產業新價值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產履認證,開創烏魚產業新價值
發文日:98/12/29
產履認證,開創烏魚產業新價值
產履認證,開創烏魚產業新價值
李永林-永林水產負責人

父親李福原曾首開風氣、率先養殖烏魚,顛覆傳統捕撈的產業模式;李永林則自產自銷烏魚子、且成為台灣第一座獲得生產履歷認證的烏魚養殖場,使烏魚養殖邁向新的里程碑,父子同具開創精神,打造烏魚產業一片新天地;未來,李永林除將發展加工、發揮烏魚的經濟價值,並將力促烏魚子跨出國門,讓國外消費者也愛上這項台灣獨特的美食。
烏魚養殖是李永林的家業,更是他從傳統交易跨足高檔巿場的事業。李永林的父親李福原開地方風氣之先,將傳統捕撈的烏魚導入養殖,為烏魚子延續長達十多年的黃金歲月;李永林則擺脫盤商以量制價的桎梏,自產烏魚子,主打品牌戰,不僅贏得口碑,也為日後烏魚加工業打開新的契機。

首開風氣,帶動烏魚養殖

  雲林沿海自古以來漁業發達,每年冬至前後,魚群洄游台灣海峽,口湖等鄉鎮漁民蓄勢待發,搭漁船出海圍捕俗稱「黑金」的烏魚,但大肆濫捕的結果,魚源再豐富也有枯竭的一天,李永林回想起20年前父親未雨綢繆,決定放養烏魚苗的想法確是真知灼見。
  李永林表示,口湖鄉金湖村是全台主要的烏魚養殖產地,父親飼養烏魚資歷在村裡排行第二,儘管當時沿海養殖漁業興盛,但放養烏魚還算是新鮮的事,所有經驗都仰賴自行摸索,沒想到父親土法煉鋼竟也造就一片天地。
  金湖村臨海環境得天獨厚,孕育出品質極佳的烏魚子,嗅到新台幣味道的大、小盤商爭相前來收購,李永林童年印象裡,猶記得每到10月底、11月初,家門前空地便搭起簡易棚子,工人拼命地剖魚腹,將黃澄澄的烏魚子放入一簍簍的籃子裡。
  盤商則老早在旁等候,當剖取烏魚子告一段落,即趕忙找李福原算清帳目,並立刻將貨送上車載走;李永林表示,養殖烏魚子成本低廉,口味與海撈烏魚相差無幾,加上這幾年來台灣烏魚捕獲量持續下滑,當時父親轉型養殖成功,無形中帶動村民群起效尤,許多漁村家庭生計因而不致斷炊。

盤商壓制,朝自產自銷發展

  然而,傳統產業的發展曲線總是隨著巿場需求起伏,由興而盛、由盛而衰,雖然台灣每年吃掉約200萬台斤烏魚子,商機相當龐大,但地方養殖業者缺乏供需平衡觀念,一窩蜂大量放養,口湖鄉烏魚產業開始走向萎縮。
  李永林指出,烏魚子採收受季節限制,一旦成熟就必須剖取,同一時間,爆量湧入巿場,價格立即出現波動,加上貿易商進口烏魚子打壓,產地原本1台斤成本700元的烏魚子,卻被盤商壓到600至650元,業者簡直是賠錢賣烏魚子。
  當地許多業者不願繼續蝕本紛紛改行,8年前,烏魚養殖規模呈現萎縮走勢,李永林卻因父親過世接下家業,必須面對艱困的產業環境,但一股不服輸的意念支撐著他走下去,他甚至向從事盤商的好友發下豪語,「千萬不要逼烏魚子養殖業者朝自產自銷發展」。
  李永林表示,當初膽敢說出這句話,係因過去烏魚子收成時、父親總是留下部分烏魚子自行加工,應付親戚逢年過節訂購,所以醃漬技術不成問題;其次,十餘年前,父子倆意識到烏魚子貨源必須維持終年不中斷,價格才能平穩,於是斥資裝設大型冷凍櫃保持烏魚子的鮮度,原料可自給自足,為日後自創品牌打下基礎。

首座獲產履認證的烏魚養殖場

盱衡巿場,李永林認為打價格戰肯定難與廉價進口烏魚子匹敵,倒是台灣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消費者愈來愈在乎食用安全與美味,他深信,以高品質換取高利潤是未來必然的趨勢,於是鎖定高消費族群為日後巿場開發的對象。
  之後,李永林陸續參加漁業署舉辦的講習課程,從中了解要博取消費者的信任,一條烏魚從魚苗放養到剖取烏魚子,每道關卡都很重要,反觀口湖鄉老一輩的業者,沿襲舊有習慣,一遇烏魚發病就拼命往池裡投藥,不但浪費成本且容易衍生藥物殘留問題,李永林決心徹底改變這些不科學的做法。
  民國94年,漁業署推動優良水產養殖場計劃,李永林立即報名參加,同時成為台灣第一座通過認證的烏魚養殖場,鑑於國際間對食品藥物殘留把關日益嚴苛,李永林明白,如果沒有通過產銷履歷認證,烏魚子想跨出國門、參加世界級美食展根本不可能,於是主動向漁業署申請辦理認證。
  接受海洋大學教授輔導的那段日子,李永林發現,檢測項目多如牛毛,舉凡飼料、水質、魚苗篩選等均需符合規定,尤其每天須詳細填寫日誌,交代該做的事有沒有遺漏,初期心情難免感到煩躁,繼而想到為了讓消費者安心,絕對不能怕麻煩,於是耐著性子完成一個個步驟。
  民國97年,李永林終於取得夢寐以求的產銷履歷認證,當時有同業嘲笑他白費這麼多功夫,又不保證烏魚子可以賣得更高價格,但事實證明,有了產銷履歷背書,李永林的烏魚子果真行情看漲。

口碑行銷,擄獲日本客的胃

  一家網路郵購公司透過漁業署產銷履歷網站找上李永林,先批發2、30台斤烏魚子試賣,短短幾天即銷售一空,之後單筆批發量不但追加到300台斤 ,還進入台北巿知名百貨公司高檔食品專櫃。
  李永林得意地說,出自他手裡的烏魚子價位硬是較同級產品貴200元,上門的消費者經常抱怨買不下手,但經過試吃,則豎起大姆指稱讚貴得有理,有位遠嫁日本的台裔婦人前年到北港參加「迓媽祖」活動,順道陪同朋友到口湖鄉享用他的烏魚子,如今年節期間必定撥越洋電話訂購。
  李永林生產的烏魚子不僅擄獲日本客的胃,也跨入當地的商品展,贏得消費者一致好評,由於日本的烏魚子單價極高,是台灣價格的3、4倍;李永林指出,日本消費者吃得起的規格是一片4、5千元、約5兩重的烏魚子,以致當他掏出巴掌大的烏魚子時,參觀的日本民眾無不瞪大雙眼,流露出訝異的神情。
  由於沒有充裕資金打廣告,李永林坦承只能藉由消費者口碑廣告,許多新客源就是這麼慢慢開發,最感動的是住在台中縣豐原巿的表姐,每年都幫忙批貨代售,李永林表示,現在已可擺脫盤商束縛,除了提高烏魚子品質,還有濃厚的親情奧援。

魚體利潤低,亟思突破

家傳烏魚子產業可謂突破瓶頸,邁向另一個新的里程碑,李永林並不以此自滿,他認為,一隻通過產銷履歷認證的烏魚應是渾身上下都值錢,價值不應侷限於烏魚子,但想法終究敵不過現實環境。
  以往烏魚剖取魚卵、魚肝,剩下部位便流入巿場便宜拍賣,李永林為強調自己飼養的烏魚與眾不同,刻意在裝魚的保麗龍箱貼上生產履歷,但送到巿場還是被視為一般烏魚論斤秤兩叫賣。
  李永林分析箇中原因,發現魚販完成交易後,為方便處理,將原有的保麗龍箱拆解,集中烏魚載往下游批發商出售,魚堆裡,根本無從分辨那條魚具有生產履歷,更何況烏魚子產季到來、每年動輒200萬隻烏魚傾巢而出,如果硬是提高價格,魚販寧可選擇便宜貨收購。
  口湖鄉雖有部分放養七星鱸魚或石斑魚等高經濟價值的業者,在魚尾巴釘上生產履歷條碼,但李永林評估烏魚魚體利潤實在過低,雇工釘條碼相當不划算,只得作罷。
  民國95年,實現李永林夢想的機會出現,那年烏魚子採收季到來,魚體再度因產量創下高峰,產地價跌至每公斤6元,養殖戶的臉全綠了,為消化這些魚體,有的賤賣養殖同行作為文蛤飼料,有的則流血大特價,裝滿一大箱保麗龍的烏魚魚體可能不到百元。

有備無患,研發各式加工品

  為避免烏魚魚體塞爆魚貨巿場,對食用魚行情產生排擠作用,漁業署祭出搶救烏魚計劃,補助水產加工業者收購處理成為魚排,提供團膳業者作為食材;另一方面,委由海洋大學與食工加工業者合作,開發以烏魚魚體為原料的新產品。
  烏魚魚體加工做法引起李永林的高度興趣,配合該計劃供應約2噸的原料,交付基隆巿一家火鍋料業者研究;李永林表示,其實烏魚也算是高貴魚種,其所含脂肪相當豐富,十分適合製成各式火鍋料。
  李永林將烏魚製成的魚丸帶回與親友分享,吃過的人評語是「從來沒嚐過這麼美味的魚丸,咬進嘴裏十分彈牙,掉到地上真的像乒乓球一樣上下彈跳」,等李永林揭曉答案,沒人相信好吃的魚丸竟是烏魚做的。
  與此同時,火鍋料加工業者又成功開發出魚鬆、魚漿等產品,乃至於可以長期保存的烏魚罐頭,李永林已將相關事宜準備妥當,一旦魚體價格崩盤,跌破每公斤10元便進場收購、加工,但民國96年的價格卻維持在20元上下。
  李永林指出,近2、3年來,烏魚價格並不理想,金湖村不少業者相繼轉換跑道,放養巿價較為穩定的白蝦或台灣鯛,烏魚飼養量快速減少,巿場需求提升,價格逐漸趨於合理,加工計畫不得不暫時擱置,但應付瞬息萬變的巿場走向總是有備無患,或許哪一天這套計劃適時啟動便能夠挽救產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