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烏魚文化 / 信魚與台灣 / 臺灣光復後產業型態的改變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臺灣光復後產業型態的改變
發文日:112/06/20

    民國四十年代,台灣漁船逐漸轉為機械動力,加上捕魚技術的改良,烏魚漁獲量逐年提昇。民國六十六年,開放漁船裝設對講機,一旦發現魚群,漁民便立刻通知友船一起捕捉,烏魚產量也進入顛峰期,到民國七十五年,每年烏魚平均年產量將近兩百萬尾,烏魚真的成了漁民致富的「烏金」了。
    而在近期的民國八十年代,大量圍捕烏魚,母魚產卵的機會減少了,烏魚的漁獲量也逐年降低。最近幾年大陸漁民在台灣北方海域先行攔捕,再加上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海水的溫度上升,台灣西南海域烏魚年產量已大大的減少,號稱「烏金」的烏魚就快要消失了。國內目前有養殖的烏魚,但是口感仍不及野生烏魚,價格上也有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