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栽培A祙角 / 病蟲「棗」上門 / 蟲害-星天牛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蟲害-星天牛
發文日:98/10/06
星天牛 (White spotted longicorn beetle)

學名: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羅幹成。2004。斑星天牛。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9-柑橘保護,第10頁。防檢局。台北。378頁。)

生態習性:
  星天牛在台灣每年一世代,通常在3躍上、中旬幼蟲開始化蛹,約經過10~15日羽化為成蟲,羽化後之成蟲,通常在樹幹內靜止一段時日後才鑽出樹幹,並剝食較幼嫩枝條之皮層,有時也取食葉片,數日後即可交尾,產卵多在中午及午後進行,六至七月間成蟲出現密度最高,成蟲出現期甚長,有時至十一月仍可見成蟲,其產卵期僅一星期,一雌蟲一生可產卵七、八十枚,卵孵化為幼蟲,幼蟲期為該蟲之主要為害時期,在五至十月為害最為顯著,尤以六至八月最甚。

(羅幹成。2004。斑星天牛。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9-柑橘保護,第13-14頁。防檢局。台北。378頁。)

形態:

卵:
長橢圓形,兩端略尖,大小如粒米,微彎曲,長5~6公厘,寬1.5~2公厘,初產卵粒呈乳白色,至孵化前,轉變為黃褐色,卵期僅約7~10天即孵化。

幼蟲:
初孵化時體長約5公厘,全體乳白色,頭部淡黃色,大顎黑色,上下唇白色。胸部寬大至腹末逐漸狹小,胸部第一節略扁平,硬皮板呈現暗褐色之凸字形紋,前端有飛鳥形紋;硬斑頗大,疏生短剛毛,幼蟲發育成熟,體長約為60公厘。幼蟲期長達10個月以上,有8~12齡期,一般為8~9齡,成熟的幼蟲蛀食至近皮層的樹幹木質孔道中營蛹室而化蛹。

蛹:
為裸蛹,乳黃色具臘光。成蟲之外部構造均可見,觸角在胸下側捲成二圈,眼點深紫色,尾器有稀毛,反翹,尖端向上,嘴喙有黃褐色短毛,蛹體向內微屈,成淺弧形,體長30~40公厘,體寬15~20公厘。蛹期10~15天,即羽化為成蟲。

成蟲:
體長24~35公厘,黑色,有亮光,頭部向下垂直。觸角自鞭節起,每節之基部為白色;前胸背板光滑,兩側具突出之角,翅鞘基部有瘤,翅鞘上有白色星狀大小不等的斑點30~40個,中間凹陷,兩邊隆起;顏面、足及腹面具有光澤之灰色毛;一般雌蟲體型較大,雄蟲體型較小,在比例上,雄蟲之觸角較長,約超過體長之1.5倍。成蟲出現在4至9月,五、六兩個月為產卵盛期。
(羅幹成。2004。斑星天牛。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9-柑橘保護,第12-13頁。防檢局。台北。378頁。)

為害狀:
  星天牛成蟲於春夏之交羽化,產卵前先至嫩枝上剝食綠色皮層或葉片為食,但此時期之為害並不嚴重。至產卵期,雌蟲爬至樹幹基部,以口器將樹皮咬成T字形裂隙,將卵產在此裂隙內,約經7~10日,孵化為幼蟲,初齡幼蟲先在樹幹之皮層內嚙食,成環狀為害溝紋,成長後逐漸蛀入木質部,並向上下四周環繞蛀食,破壞水分和養分的輸導系統,輕者使一條主枝枯萎而死,重者可使整株果樹逐漸黃化而枯死。偶爾也會將卵產於樹枝上,孵化後幼蟲蛀食此樹枝而至枯死。
(羅幹成。2004。斑星天牛。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9-柑橘保護,第11頁。防檢局。台北。378頁。)

防治方法

一、
藥物塗刷法:硫黃粉、生石灰粉各0.5份,水10份,自煮石灰硫黃液,塗刷於果樹下部主幹,以防止天牛產卵,效果可維持60天之久。

二、
主幹包紮法:以防蚊之紗網圍捆於果樹主幹高約50公分處,並將紗網散開埋於土內,有如穿裙狀,對防止天牛產卵效果甚佳。

三、
黏蟲膠之利用:將黏蟲膠帶圍在果樹主幹約50公分處,可黏殺爬往果樹基部產卵的天牛,但有效的期間不夠長久,故效果有限。

四、
藥劑噴施法:目前所推廣40.64%加保扶水懸粉劑,稀釋100倍噴施樹幹,以殺除產卵之天牛,為此藥之殘效不及1個月,故在天牛產卵期間,需施藥3次以上。

五、
生物防治法:2種白殭菌 (Beaureria bassiana (Bals.) 與 B. brongniartii) 對星天牛之防治甚有效果。以後者之孢子108/cm3之濃度浸漬不織布或泡棉帶,懸掛於果樹主幹上方主枝分叉處或包裹主幹,防治天牛可達55~100%之成效。
(羅幹成。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29頁。葉瑩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