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棗子小百科 / 好「棗」的故事 / 臺灣的紅棗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臺灣的紅棗
發文日:102/11/14
臺灣的紅棗
「棗」出產銷新活路
打造苗栗公館成為國產紅棗的故鄉


行政院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張雅玲、劉雲聰
原文出處: 《農業世界》/2013/09月/361期

前言
    紅棗(Zizyphus jujuba Mill.)為鼠李科(Rhamnaceae)棗屬(Ziziphus)多年生落葉性果樹,原產於中國,對環境適應性強而耐貧瘠。紅棗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加上具有補氣養血之功效,廣泛運用在食補中,成為大眾熟知的中藥材。紅棗的利用方式除了乾物外,新鮮果實的滋味亦是一絕,青綠色的果皮中點綴著一抹紅,一口咬下清甜、爽脆的口感,讓人一試難忘。
    紅棗在臺栽培起源於清朝末年,公館石墻村陳煥南先生之友人,將紅棗苗株由廣東省潮安縣攜帶而來,交由陳煥南先生栽培,紅棗因此在臺落地生根。紅棗除了生產可食用性的果實之外,其莖幹上著生長刺,因而被先民種植於住家外圍,做為防禦外敵之用,經歷一百餘年後,遂成苗栗代表性特產。
苗栗公館環境條件適合紅棗生產,國產紅棗超過9成以上皆來自於此,公館棗農戶數達百餘家,根據民國101年農業統計年報顯示,苗栗紅棗栽培面積49公頃,年產量811公噸,成為臺灣生產紅棗重地。但栽培面積小,商品種類及形態單一(鮮果及紅棗乾),紅棗的銷售以盤商的收購及棗農擺設簡易攤位販售兩種方式為主,導致販售價格及果實品質不一致,使得銷售困難進而影響棗農收益。因此必須改變生產及銷售方式,打破舊有的窠臼,才能達到對紅棗產業實質助益。
圖1. 紅棗於7、8月成熟,鮮食或製成乾果皆適宜


簡述紅棗生育特性
    紅棗根系容易蘗生出幼株,利用分株法將幼株切離母體後即可成新株,不但可縮短果樹之幼年性,且培育出之植株帶有母株優良特性。相較於其他果樹,紅棗的幼年期較短,栽培的前三年利用修剪枝條的方式,配置枝條生長適當位置,培育出優良的樹型及結果母枝,避免樹體生長過於高大,以利後續栽培管理,第四年起進入果實採收期。
    紅棗於三月萌芽開花,授粉後進入果實生長期,紅棗枝條著生托葉變態的長針刺,為避免刺傷果實及減少採收困難,必須先以人工剪除方式去除。七月中旬果實顏色由青轉紅,人工方式逐粒採收,欲以乾果為利用方式,則可等待果皮轉紅程度更高時採收,但果實掛樹時間越長,其所承擔之風險越高,因此一般農民採收青帶紅果實,再以日曬方式製成乾果。果實採收完畢後進行肥培管理,十月後樹體開始落葉進入冬季的休眠期
圖2. 隨著日曬時間增加,紅棗表皮將由綠色轉為全紅色
圖3. 連續多日的日曬後,表皮因失水而皺縮,紅通通的紅棗乾即可上架出售

生產及行銷之問題與挑戰
一、果實品質易受環境因子影響
    目前公館地區所栽培的紅棗品系,仍以最初陳煥南先生所栽培之品系為主,本品系對於公館地區之環境適應性佳,在無外界因子影響時,可生產出具有優良品質的果實。但紅棗產季為夏季的七、八月,此時適逢午後雷陣雨及颱風襲臺高峰,紅棗容易因短時間降下的大雨,導致果實表皮出現裂痕,果實亦不堪颱風挾帶的強風襲擊而掉落。颱風肆虐後,經常可見滿園的落果,倖存於枝條上之果實也難逃裂果之命運,經由陽光照射後,水分在樹體內運移快速,裂果情況更為嚴重,果實外觀品質因而降低。
二、病蟲害危害
    危害紅棗的病蟲害種類繁多,包含銹病、炭疽病、東方果實蠅、毒蛾類、咖啡木蠹蛾、椿象、紅蜘蛛等。遭受危害的果實往往已無商品價值,造成紅棗產量的損失。為避免發生病蟲害的危害,應多注意田間衛生,將殘枝病果帶離田間,枝條修剪以增加通風,採用化學藥劑噴施時,確切掌握施用濃度及時機,避免藥劑殘留。
三、果實產季短暫,採收及保存不易
    紅棗果實產期約一個月,採收果實後,以人工處理方式,挑撿出病蟲危害及品質不良的劣果,程序繁複耗時。紅棗在常溫下果皮容易失水皺縮,可將果實冷藏在約5℃,維持約一週的果實脆度,但考量處理程序及成本增加,因此除了鮮果方式販售外,棗農多將果實製成乾果後售出,故消費者不容易購買到新鮮紅棗。
四、市場需求量大於產地供給量
    全臺消費市場對於紅棗乾的需求量大,國產紅棗乾雖然具有優良的品質,但國產紅棗由於栽培面積小、生產量少,占消費市場量不及10%,為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每年必須由國外大量進口以滿足市場所需。在進口紅棗乾競爭之下,國產紅棗乾首先面臨市售價格高於進口紅棗乾的問題,加上行銷制度及通路不健全,國內消費者對於國產紅棗認識不深,使得消費族群限縮,讓具有優良品質的國產紅棗長期被埋沒,實為可惜。
圖4. 紅棗成熟期突逢大雨即容易產生裂果
圖5. 紅棗正常果皮轉色由果蒂而下轉紅(右),遭受病蟲害危害的果實則由下而上不正常轉紅(左)
圖6. 紅棗採收後以人工撿選方式將不良品去除

進化產銷模式 創造新契機
    有鑑於農民長期深陷行銷困境中,苗栗公館鄉農會韓鴻恩總幹事秉持服務棗農之熱誠,毅然決然展開行動,帶領農會所有同仁投入紅棗產業,運用農政單位所獲得之支持,打造公館紅棗的中衛體系,以農會為中心經營體,棗農成為衛星農場,把分散的力量結合成一體,將紅棗產業帶入新境界。公館紅棗建立模式如下:
一、訂定契作模式
    公館鄉農會在行銷紅棗上的第一步,即於民國99年起與契作農民簽訂契作,派員調查棗園實際情況,並與棗農舉行相關合作會議,已訂定出最適合的收購標準與流程。果實收穫前,農會人員採集果實先行送驗,檢驗果實是否殘留農藥,必須確定無農藥殘留品才進行後續收購。利用此契作方式生產合乎品質之果實,亦穩定棗農收益,使棗農不需要擔心後端行銷,此生產合作之模式已被棗農所認同,契作戶數逐年增加,目前加入該生產體系棗農超過百戶。
二、打造公館紅棗之品牌
    收購後之果實在行銷上,為了培養民眾對苗栗公館紅棗的認知與認同,公館鄉農會擇定以「棗紅公館」做為品牌名稱,並申請團體標章,藉由團體標章不僅可以彰顯加入契作之棗農為其團體之一份子,棗農亦可利用專屬公館紅棗的團體標章,將標章張貼於產品包裝上,使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得以容易辨認出公館生產之紅棗,達到與其他來源產品有所區別之效果。
圖7. 紅棗精美的禮盒化包裝提升整體質感(圖片提供/公館鄉農會)

三、產品多元化
    紅棗產季來臨時,棗農依照契作規定,將約定的紅棗數量送抵農會,公館鄉農會短時間內收到大量紅棗,除了鮮果及紅棗乾兩種販售方式外,利用農會加工廠專業人員及設備,積極開發出多樣加工產品,如紅棗麵、紅棗醬、養生紅棗茶等。另與生技廠商合作,研發出具有美容保養效果的產品,讓紅棗不只是可以食用養生,還成為外用護膚產品,有效解決上架時間短暫及產品單一的問題。
四、舉辦活動提高知名度
    為了打響公館紅棗知名度,每當紅棗成熟時,公館鄉農會即著手規劃一系列活動,使得公館紅棗節成為具有指標性活動。紅棗節活動由鮮果評鑑競賽敲響活動序曲,為了維持紅棗品質與口碑,參賽規則中明文規定,參賽紅棗必須取得農藥殘留檢驗合格證明,才能參與評鑑競賽。為達到客觀公平之審判,評審團則邀請農糧署、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苗栗縣政府等輔導單位人員,依外觀包裝、果實重量、外觀、著色度、甜度及口感逐一評分。藉由競賽活動宣導棗農安全用藥之重要性,並鼓勵棗農提升栽培管理。
    另一個重點活動為苗栗公館紅棗文化節,以「食材輕旅行」為概念,將具有傳承典故及地方特色的紅棗產品帶入活動當中,規劃「棗新鮮‧幸福趣旅行」系列活動,串聯起公館紅棗園區、美食饗宴及秀麗的美景等,成為一條知性的休閒路線,這項特殊的產業文化活動深獲遊客好評。
圖8. 參加紅棗鮮果評鑑活動之果實,不論外觀或內部品質均具有優良的品質
圖9. 評鑑過程中評審們逐一檢視參賽紅棗品質
圖10. 102年公館紅棗評鑑之紅棗王劉森耆(左)及公館鄉農會韓鴻恩總幹事(右)合影

結語
    早期臺灣農業生產模式以提升生產力為主,著重於栽培管理技術之研發與精進,但無後端行銷做為後盾,縱然可生產出品質優異的產品,亦無法達到收益上實質效果,因此逐步轉型為提升全方位之產銷模式,將是未來農業一大重點。
    臺灣農戶普遍栽培面積小,收穫量有限的情況下,面對大量的訂單數量時,往往無法供給而失去機會。將中衛體系概念導入,利用農會、法人、合作農場等做為產銷之帶領者,建立生產及行銷方式,整合各家小農匯集為一體,各端通力合作之下,打造產業新的產銷模式。
    公館紅棗在農會及棗農相互合作之下,已奠定紅棗生產及銷售的基礎,棗農對於農會的信任由逐年增加的契作戶數量上可見端倪,新的行銷模式從初期試探水溫,至今已成為公館重要的農產活動,可預見的是未來將有更多棗農投入該產銷模式,將紅棗產品推向更大的消費市場,提升苗栗公館紅棗產業的競爭力。